[发明专利]电动汽车能量回馈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57733.1 | 申请日: | 200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96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汤小华;郁铭;周旭光;龚剑;刘楠;杨广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7/10 | 分类号: | B60L7/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创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俊斌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能量 回馈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能量回收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油汽车在减速时依靠的是机械刹车,在制动的过程中能量快速、大量消耗在机械摩擦上,从而达到制动的效果。这种制动的方式有很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减速、制动过程中能量没有反馈吸收,汽车的能量利用率低;如果汽车频繁制动或者连续制动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制动装置会有热衰退的现象,影响制动的效果;由于使用机械摩擦,制动器的使用寿命会缩短,汽车的使用经济性低。对于电动汽车,其关键的部件是蓄电池,它对于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燃油车的制动方式则浪费了大量的能量,这对于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再生制动回馈能量的方式,以提高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例如中国专利申请CN03108022.7、200410070893.3等都提及再生制动的技术方案,在汽车减速或者制动时将能量回收入蓄电池,但其中的系统结构、控制方式各不相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能量回馈控制方法,既能有效、合理实现能量回馈,提高能量利用率,又可保证汽车减速的平滑性,不影响传统的驾驶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汽车能量回馈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实时监测采集油门、刹车信号;
2)当采集到刹车信号时,依据当前车速V、刹车深度Brake_Deep计算出反馈力矩T,控制电机给出反馈力矩,并将该力矩转化为电能对电池组充电;
3)当未采集到刹车信号时,判断油门开度,当油门开度小于回馈给定值时,依据当前车速V计算出反馈力矩T,控制电机给出反馈力矩,并将该力矩转化为电能对电池组充电。
上述的电动汽车能量回馈控制方法,所述步骤2)、步骤3)的具体过程包括:判断车速是否低于给定的最小能量反馈速度V0,当前车速V低于给定的最小能量反馈速度V0时,反馈力矩取零。在所述步骤3)中,当前车速V大于或等于给定的最小能量反馈速度V0时,油门开度小于给定回馈点时,所述反馈力矩T与当前车速V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正比,二者关系为T=KV(V≤V1),K为计算反馈力矩的比例系数,为一确定量,V1为给定的最大比例反馈车速;当前速度V等于或大于V1时,反馈力矩T固定取值为最大反馈力矩Tmax。
上述的电动汽车能量回馈控制方法,在所述步骤2)中,刹车深度Brake_Deep为100%时,反馈力矩T与当前车速V成正比;在当前车速V下,反馈力矩T与刹车深度Brake_Deep成正比,三者的关系为:
T=K1V+K2Brake_Deep
K1、K2分别为计算反馈力矩时的速度和刹车深度的比例系数,为确定值。在当前速度V达到或大于给定的最大比例反馈车速V1时,反馈力矩T在同一刹车深度则是固定的且最大的反馈力矩也是固定的,其关系为:
T=K1V1+K2Brake_Deep。
上述电动汽车能量回馈控制方法中,所述的油门开度的回馈给定值优选范围为4%~6%。所述最小能量反馈速度V0优选范围在3~10KM/H之间。所述最大比例反馈车速V1优选范围在15~25KM/H之间。
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控制方案,当行进过程中时,当电动汽车油门放松到一定值时,此时电机控制器可以从前端的油门、刹车信号采集器发送的油门、刹车信号结合当前车速等判断出驾驶员的意图,并控制电机实现能量回馈;同理,在行进过程中刹车被踩下时,结合刹车深度、当前车速等,实现能量回馈控制。运用本发明的能量回馈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延长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提高电池能量的利用效率。
由于能量回馈时综合考虑油门比例、刹车深度,并视当前车速等各种因素,实现合理、适当的能量回馈,保证了制动、减速的有效性、平滑性,并使驾驶员的驾驶体验与传统的燃油车基本无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能量回馈控制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电动状态下旋转磁场与转子磁场关系示意图。
图3是能量回馈状态下旋转磁场与转子磁场关系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577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石墨化阴极碳块
- 下一篇:一种治疗鱼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制剂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