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枢转机构及折叠式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62205.5 | 申请日: | 200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8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陈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16 | 分类号: | H05K7/16;H05K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机 折叠式 电子 装置 | ||
1.一种枢转机构,枢设于一第一机体与一第二机体相邻的一侧侧缘,其特征在于枢转机构包括:
一第一支架,适于固定在第一机体,其中第一支架具有一凸缘;
一第二支架,适于固定在第二机体;
一枢轴,枢设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使得第一机体可相对第二机体转动;以及
一阻尼器,配设于第二机体,在第一机体朝向第二机体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支架的凸缘适于对阻尼器施力,以带动阻尼器作动,进而减缓第一支架朝向第二支架转动的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弹性元件,配设于阻尼器,其中当凸缘带动阻尼器作动时,弹性元件受力而被弹性压缩,当凸缘不再对阻尼器施力时,阻尼器藉由弹性元件的弹性力回复至未作动前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弹性元件为一扭簧。
4.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当第一机体朝向第二机体转动并与第二机体夹一预定角度时,第一支架的凸缘承靠于阻尼器的一部份,当第一机体继续朝向第二机体转动时,凸缘会施力于阻尼器,以带动阻尼器作动,进而以减缓第一机体朝向第二机体转动的速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预定角度介于0度至15度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阻尼器包括:
一轴套,配设于第二机体;以及
一转轴,被轴套包覆,其中转轴的一端部设有一拨动部,当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之间夹预定角度时,第一支架的凸缘承靠于拨动部,当第一机体继续朝向第二机体转动时,凸缘施力于拨动部以使转轴相对轴套转动,进而藉由转轴与轴套间的摩擦力减缓第一机体朝向第二机体转动的速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弹性元件,其中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于转轴的另一端部,当第一支架的凸缘对拨动部施力以使转轴相对轴套转动时,弹性元件会受一旋转力矩而被弹性压缩。
8.一种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机体;
一第二机体;
一枢转机构,枢设于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相邻的一侧侧缘,枢转机构包括:
一第一支架,适于固定在第一机体,其中第一支架具有一凸缘;
一第二支架,适于固定在第二机体;
一枢轴,枢设于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使得第一机体可相对第二机体转动;及
一阻尼器,配设于第二机体,在第一机体朝向第二机体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支架的凸缘适于对阻尼器施力,以带动阻尼器作动,进而减缓第一机体朝向第二机体转动的速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弹性元件,配设于阻尼器,其中当凸缘带动阻尼器作动时,弹性元件受力而被弹性压缩,当凸缘不再对阻尼器施力时,阻尼器藉由弹性元件的弹性力回复至未作动前的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元件为一扭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第一机体朝向第二机体转动并与第二机体夹一预定角度时,第一支架的上述凸缘承靠于阻尼器的一部份,当第一机体继续朝向第二机体转动时,凸缘会施力于阻尼器,以带动阻尼器作动,进而以减缓第一机体朝向第二机体转动的速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预定角度介于0度至15度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阻尼器包括:
一轴套,配设于第二机体;以及
一转轴,被轴套包覆,其中转轴的一端部设有一拨动部,当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之间夹预定角度时,第一支架的凸缘承靠于拨动部,当第一机体继续朝向第二机体转动时,凸缘施力于拨动部以使转轴相对轴套转动,进而藉由转轴与轴套间的摩擦力减缓第一机体朝向第二机体转动的速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弹性元件,其中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于转轴的另一端部,当第一支架的上述凸缘对拨动部施力以使转轴相对轴套转动时,弹性元件会受一旋转力矩而被弹性压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220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矿中岩层破碎的方法
- 下一篇:滑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