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陶瓷复式发动机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66826.0 | 申请日: | 2006-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1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蔡盛龙;蔡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盛龙;蔡勒 |
主分类号: | F02B53/00 | 分类号: | F02B53/00;F02B41/10;F02B55/14;F02B55/02;F02B55/16;F02B53/08;F02N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4100湖南省岳阳***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 复式 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特别指旋转活塞及涡轮发动机。
背景技术
内燃机是靠压缩工质,然后向工质加入热量,利用工质受热膨胀做功实现其燃料化学能向机械能转化的。工质的压缩方式不同,对环境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涡轮机是利用叶轮机械实现工质压缩和做功的,工作时需要大量的工质气体参加工作。做功后的燃气仍具有较高的温度,由于工质质量很大,随尾气排出的热能也较大。活塞机依靠密闭容器容积变化来实现工质压缩和发出功率,参与工作的气体质量较少,因而尾气排热损失较小。然而,活塞机的可变容积,是由固定构件(缸体)和运动构件(活塞)之间的相对运动实现的。固定构件和运动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又是由特定的约束机构(如曲柄连杆机构、曲柄行星机构)管理的。由于约束机构的存在,没有证据证明,固定构件和运动构件之间没有良好和有效的密封而能够使活塞机正常运转。由于约束机构和工质压力的作用,固定构件、运动构件和密封元件三者之间存在着力的相互作用。受材料性能的限制,它们之间必须得到良好的润滑和冷却,否则其密封元件会因磨损、摩擦和过热变形而失效。因此,传统的活塞发动机(无论是往复机还是转子机)必须设置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的存在,无疑增加了能耗和排气污染,冷却系统辛勤工作的结果却是白白耗散了热能。传统活塞机在压缩比设计时,汽油机要防止提前压燃和爆震,柴油机要考虑曲柄连杆机构的机械负荷强度,这些都使得传统活塞机压缩比设计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由于它们的配气是通过构件约束来实现的,有些约束构件既是配气部件,又是功率传递部件,考虑到使用功能和结构强度的共同要求,其实体体积和质量都相对较大,形状和结构较为复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高温结构陶瓷,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很高的硬度,极小的线胀系数,优异的耐化学侵蚀性和抗变形能力,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急切希望能在内燃机上应用陶瓷材料以期大幅提高热机效率。但是,高温结构陶瓷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它的脆性。传统活塞机的固定构件、运动构件和密封元件之间存在着力的作用和相对运动,工作时会产生冲击和振动。为了满足工作原理上的要求,这些构件形状各异,受力复杂,制作工序繁多,工艺难度较大。显然,传统的活塞机是不适合采用陶瓷作为其高温部件材料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高温结构陶瓷从出现至今还没有在活塞机上成功地得到商业应用的根本原因。如何避免由于陶瓷脆性所带来的对其加工和使用上的限制,已经成为高温结构陶瓷材料在内燃机上应用成败的关键。
虽然,往复式活塞发动机的性能正在日益提高,但造价也因此提高了。而且由于阀门传动机构及活塞连杆装置的往复质量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惯性力限制,其性能要继续获得大幅度的改进,有一定的困难。三角旋转活塞发动机没有往复运动质量,成功地避免了惯性力的限制,但又出现了科里奥里力的困扰,使得缸面容易形成震纹,密封系统效果远不及往复式活塞发动机,导致怠速不稳,空载易超速,排气污染大,在现代苛刻的低污染和低油耗标准要求的条件下,其总体性能水平要想超过往复式活塞发动机,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陶瓷复式发动机。其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1、采用气动活塞配气技术;
2、采用高温结构陶瓷材料;
3、采用活塞和涡轮两种方式换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降低排气污染和噪声,简化发动机的结构,提高机械效率,降低制造成本。附加效益是,功重比高,运转平稳,性能可靠,冷起动迅速,使用寿命长,使用成本低,维护简单易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发动机的等轴测剖视图(附件略)。
图2是单元体A的等轴测视图。
图3是单元体B的等轴测视图。
图4是单元体C的等轴测剖视图。
图5是发动机的左视图(附件略),A-A是它的主剖视图。
图6是发动机的前视图(附件略),B-B是它的主剖视图。
图7是发动机的前视图(附件略),C-C是它的主剖视图。
图8是发动机的前视图(附件略),D-D是它的主剖视图。
图9是发动机的前视图(附件略),E-E是它的主剖视图。
图10是发动机的前视图(附件略),F-F是它的主剖视图。
图11是动力活塞左右二等角轴测视图。
图12是配气活塞等轴测视图。
图13是起动凸轮等轴测视图。
图14是止逆棘轮等轴测视图。
图15是进气端陶瓷缸盖等轴测视图。
图16是陶瓷缸体等轴测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盛龙;蔡勒,未经蔡盛龙;蔡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68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银氧化锌触头材料制备工艺
- 下一篇:带有手控加药装置的洁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