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型的试剂盒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69847.8 | 申请日: | 200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0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彦明;王玉;王燕;徐希平;于多;吴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安佛医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安徽省生物医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G01N27/44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6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巯基 嘌呤 甲基转移酶 基因型 试剂盒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型检测试剂盒和方法。更具体的,本发明涉及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提供一种分析编码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的基因位点多态性的试剂盒和方法。
背景技术
嘌呤类药物,包括6-巯基嘌呤(6-MP),6-巯代鸟嘌呤(6-TG)和巯唑嘌呤(AZA)是临床常用的肿瘤化疗药物,并且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白血病。除白血病以外,嘌呤类药物还被广泛用于治疗肠炎,风湿性关节炎,器官移植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它们通过干扰体内的核酸代谢,包括核酸的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途径发挥作用。嘌呤类药物是无内在生物活性的药物,必须通过体内一系列代谢后才能发挥抗白血病效应。部分使用嘌呤类药物的患者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是骨髓抑制和白细胞减少。
研究表明,嘌呤类药物的疗效和TPMT活性密切相关,临床研究表明,6-MP,6-TG以及AZA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和TPMT活性相关。TPMT活性高的个体,用药后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巯基鸟嘌呤磷酸盐(TGNs)的浓度低,因此疾病的复发率高;而对于TPMT缺陷的个体,医用常规剂量的嘌呤类药物也会导致体内巯基鸟嘌呤磷酸盐的积累,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如严重骨髓抑制和肝损害等,最终导致治疗的被迫中断,造成治疗的失败(Coulthard SA,Howell C,Robson J,et al.Blood,1998,92:2856-2862;Relling MV,Hancock ML,Boyett JM,et al.Blood,1999,93:2817-2823)。
人类TPMT基因总长为3.4kb,编码序列总长2.7kb,开放阅读框架含735个碱基。编码的TPMT的分子量大约为30000。由24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经研究发现,TPMT基因有3个重要的位点,分别是核苷酸序列中第238位点、第460位点和第719位点。当三个位点发生突变,即第238位的鸟嘌呤(G)→胞嘧啶(C),结果使得氨基酸序列第80位的Ala(丙氨酸)→Pro(脯氨酸),第460位的鸟嘌呤(G)→腺嘌呤(A),使得氨基酸序列第154位的Ala(丙氨酸)→Thr(苏氨酸),第719位的腺嘌呤(A)→鸟嘌呤(G),使第240位的Tyr(酪氨酸)→Cys(半胱氨酸)。突变诱导的TPMT酶活性的减低或丧失,导致在使用嘌呤类药物时形成高浓度的TGNs,引起明显的造血组织细胞毒性,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引起死亡(Tai HL,Krynetski EY,Yates CR,et al.Am J Hum Genet,1996,58:694-702;KrynetskiEY,Schuetz JD,Galpin AJ,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5,92:949)。
研究发现,TPMT的基因型和其酶活性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根据TPMT基因多态性和酶活性的关系,可以通过检测患者TPMT的基因型,推测患者体内TPMT酶活性的高低,预测不同患者对于嘌呤类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为医生提供用药时的参考。
根据国内外的文献报道,检测TPMT基因多态性的方法主要有荧光定量PCR方法、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ele specific PCR)、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SNaP shot定点序列分析检测以及基因序列测定等分析方法。
目前上市的产品主要应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TPMT的多态性,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准确率高,操作简便的优点。但是它致命的缺点是检测所需要的荧光定量PCR仪设备昂贵,国内只有极少数科研院所和大型医院有此设备。此外,检测所用的荧光标记探针和引物造价较高,一般的患者难以承受。
Szumlanski等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针对TPMT中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设计引物,通过控制PCR过程中的退火温度等PCR条件使得野生基因型可以得到PCR产物而突变型不能得到产物(Szumlanski C,Otterness D,et al.DNA Cell Biol,1996;15:17-30)。但在后期的验证实验中,马晓莉等发现,由于假阳性的存在,这一方法并不能有效的区分野生型和突变型(MA Xiao Li,ZU Ping,et 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2003;11(5):458-46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安佛医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安徽省生物医学研究所,未经北京华安佛医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安徽省生物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98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