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动车自动控制的自卸车厢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09490.2 | 申请日: | 2006-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78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郝书辉;鞠吉祥;刘素青;徐海港;郭玉强;王立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P1/26 | 分类号: | B60P1/2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苗峻 |
地址: | 252800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动车 自动控制 卸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控制的自卸车的货厢体。
背景技术
现在国内汽车、低速在货车、三轮汽车、电动三轮车同行业普遍采用整体货厢翻转式自卸,存在卸货时货厢中心偏移、偏高、车辆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当货厢侧扇较高时,卸货时打开卸货方向的侧扇跟随货厢一起翻转运动,侧扇容易被货物或地面支起,造成车辆损坏,而且侧扇容易阻挡货物卸出。货箱侧扇开启需要靠自重或人工打开,自动化程度低,可靠性差。货箱整体翻转卸货,使得多个动力缸难以同步、受力也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厢重心偏移低、卸货方便、又便于自动控制和能预防车辆及自卸动力损坏的载货车厢体。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完成的:它包括由整体框架和安装在框架上的货厢底板、左、右侧扇及前、后扇组成的货厢,货厢的主体固定安装在车架上,其技术要点是:货厢的一个侧扇为“L”形,上端通过侧扇铰链与厢体铰接,侧扇动力缸的缸体与货厢的框架铰接,活塞杆与侧扇的上端部铰接,货厢底板的一侧通过底板铰链与货厢的框架铰接,自卸动力缸的缸体与车架相铰接,自卸动力缸的活塞杆外端通过上铰链与货厢底板底面相铰接构成。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汽车、低速在货车、三轮汽车、电动三轮车等的自卸货物的车厢,同样可适用于挂车及非挂车的车厢。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货厢底板的自动翻转和侧扇的自动开启实现向左、向右自动卸货的目的,它不仅可以降低车厢重心的偏移,增强车辆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自动控制水平,还可以防止侧扇被货物或地面支起而造成车辆损坏、并且能克服侧扇容易阻挡货物卸出等问题,消除货车厢自卸结构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提高整车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完美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是货厢底板翻转简图。
图中,1--驾驶室,2--货箱,3--后自卸动力缸,4--下铰链,5--货箱底板,6--上铰链,7--底板铰链,8-侧扇,9--车架,10--地面,11--侧扇动力缸,12--侧扇铰链,13--货箱后一部分起落控制手柄,14--货箱前一部分起落控制手柄,15--侧扇控制手柄,16--多回路控制阀,17--侧扇油管,18--货箱前控制油管,19--货箱后控制油管,20--前自卸动力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包括由整体框架和安装在框架上的货厢底板5、左、右侧扇及前、后扇组成的货厢2,货厢2的主体固定安装在车架9上。货厢2的一个侧扇8为“L”形,上端通过侧扇铰链12与厢体铰接,侧扇动力缸11的缸体与货厢2的框架铰接,活塞杆与侧扇8的上端部铰接,货厢底板5的一侧通过底板铰链7与货厢2的框架铰接,自卸动力缸的缸体与车架9相铰接,自卸动力缸的活塞杆外端通过上铰链6与货厢底板5底面相铰接构成。其中,扇动力缸11和自卸动力缸可以是液压缸,也可以是气缸。液压缸使用的介质最好是液压油。
本实用新型的货厢底板5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并行排列组成,每一块货厢底板的一侧均通过底板铰链与货厢2的框架铰接,每一块货厢底板的下面均安装有自卸动力缸,自卸动力缸的缸体与车架9相铰接,自卸动力缸的活塞杆外端通过上铰链6与货厢底板5底面相铰接构成。参照图1,货厢底板5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前半部分货厢底板5由前自卸动力缸20控制;后半部分货厢底板5由后自卸动力缸3控制。
本实用新型控制原理为:侧扇8的开启由侧扇控制手柄15经过多回路控制阀16和侧扇油管17使侧扇动力缸11工作,从而推动侧扇8开合。前半部分货厢底板5的翻转经过货箱前一部分起落控制手柄14、货箱前控制油管18使前自卸动力缸20工作,从而推动前半部分货厢底板5的翻转;后半部分货厢底板5的翻转经过货箱后一部分起落控制手柄13、货箱后控制油管19使后自卸动力缸3工作,从而推动后半部分货厢底板5的翻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094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