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各向异性粘结稀土永磁体取向成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21549.X | 申请日: | 2006-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68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志平 |
主分类号: | H01F41/02 | 分类号: | H01F41/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毕志铭 |
地址: | 150076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各向异性 粘结 稀土 永磁体 取向 成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各向异性粘结稀土永磁体的取向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的各项异性永磁体大致分为烧结磁体和粘结磁体,制造上述永磁体时需要将粉末经磁场取向并压缩成型。各项异性粘结磁体的主要制造方式之一是通过在磁场取向压制成型装置中将磁体合金粉末与聚合物或其它粘结剂的混合体压缩成型来制造的。
各向异性粘结磁体的磁各向异性的形成,是通过各向异性磁体粉末在磁场成型工序中得到取向完成的,而且,磁性材料制造过程中需要材料无剩磁,所以各项异性材料取向后,必须完全退磁,这是一个难题;因此,磁各向异性磁体粉末在磁场成型过程中取向和退磁的好坏直接影响粘结磁体的磁特性和生产效率。
作为当前高性能各向异性永磁体,稀土类磁体显示了优良的磁特性,特别是各向异性粘结稀土永磁体更具优越性和广泛的应用及市场前景。目前,各向异性粘结稀土永磁体还不能进行工业化规模生产;其中原因除受各向异性粘结稀土永磁磁粉的制造技术和成熟度影响外,成型工艺及相关设备技术的不成熟也是制约各向异性粘结稀土永磁体大规模生产制造的因素,其中磁场取向及取向后的退磁技术更是关键。
从磁场取向压制成型装置中取出未得到理想退磁的成型体时,成型体的剩磁会使脱模变得麻烦,同时,成型体相互间会互相吸引粘在一起,散落在模腔周围的磁性粉末也会强力附着在成型体上,这会对以后的工序产生大的障碍,造成生产效率低下;更严峻的是,在粘结磁体上如果残留较强的剩磁,热固化工序会使成型体磁能积下降甚至变形而无法使用。另外,由于这些稀土磁粉具有较高的矫顽力,取向磁场越强,则剩磁越强,团聚和桥接现象越严重,也会直接影响了取向度的提高,同时,磁性桥接会影响磁体粉末的均匀填充和造成较大的空隙,使得压制后的成型体密度降低,不能获得高的磁性能;退磁问题是公知的难题。
为去除取向磁化后的剩磁,当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施加与磁体剩磁方向相反的直流磁化场或交变衰减磁场使得成型体得以退磁,但前者需要多次反复试退才能减小这些剩磁,有时不但不能减小剩磁,反而造成反方向的磁化;后者由于一般技术无法提供足够的强度、波数和减率的退磁磁场,对于各类高矫顽力的稀土永磁材料来说,达不到使成型体得以完全去磁的目的。例如,日本住友特殊金属株式会社提出的公开号为CN 1488154A专利中公示的永久磁体制造方法及压制装置,它为了避免由于残留磁化产生的问题,取向磁场的强度设置的很低,最大值不超过120KA/m,因此,不能获得高的取向度,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在完成磁场取向时不能得到理想退磁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各向异性粘结稀土永磁体取向成型装置,它既能提供高取向度的磁场强度,又能够避免由于残留磁化而产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上模冲头1、下模冲头2、模套3、线圈4和电流源5,上模冲头1的下端头和下模冲头2的上端头分别置于模套3内的上部和下部,所述模套3的外侧缠绕有线圈4,所述线圈4的两端分别与电流源5的两个接线端连接,电流源5产生的电流通入到线圈4中形成正弦振荡减幅磁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流源5由脉冲电源51、第一互感螺线管52、第一电容器53组成,所述第一互感螺线管52是由第一初级线圈52-1和第一次级线圈52-2组成,第一初级线圈52-1的首末端分别连接脉冲电源51的两个输出端,第一次级线圈52-2的一端与第一电容器53的一端连接;线圈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次级线圈52-2的另一端和第一电容器5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流源5还可以由直流电源54、第二互感线圈55、主开关K1、短路开关K2和第二电容器56组成,第二互感线圈55是由第二初级线圈55-1和第二次级线圈55-2绕制在一起而成的空心互感线圈,直流电源54的一个输出端连接主开关K1的一端,主开关K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初级线圈55-1的一端和短路开关K2的一端,短路开关K2的另一端连接直流电流源的另一端和第二初级线圈55-1的另一端,第二次级线圈55-2的首末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容器56的两端;线圈4并联在第二电容器56的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志平,未经李志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2154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气灶
- 下一篇:板材试样加工用双面铣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