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学镜热管太阳灶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33189.5 | 申请日: | 2006-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540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建民 |
主分类号: | F24J2/02 | 分类号: | F24J2/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学 热管 太阳灶 | ||
1.一种光学镜热管太阳灶,包括至少一个光学镜(1)、至少一个热管(2)和跟踪支撑机构、蓄热器、灶,其特征是:所述光学镜(1)和所述热管(2)设置在跟踪支架上,在所述热管(2)的冷凝部位设置有灶(21)、换热器件、蓄热器(22),所述热管在运动过程中与地面或与支架固定部位保持相对静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热管太阳灶,其特征是:蓄热器(22)中设置有蓄热材料(30),将热能进行储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热管太阳灶,其特征是:热管冷凝端、蓄热器(22)、太阳灶(21)台之间采用下列一种器件进行热能交换:
A、利用流体强制循环换热的器件;
B、热管;
C、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镜热管太阳灶,其特征是:采用下结构之一通过利用热管进行吸热、传热、换热:
A、普通热管;
B、整体热管(23):多个光学镜对应的不同的热管的太阳能吸热部分相互并联到一个垂直的管道上;
C、分离式循环热管(29):多个光学镜对应的不同的热管的太阳能吸热部分进行串联;
D、可连接热管:通过热管的可连接结构将热管进行连接;
F、脉冲热管:将热管进行串联,选取不同的连接段成为冷凝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热管太阳灶,其特征是:采用下列结构之一,使太阳灶与地面相对静止或与固定跟踪支架的区域保持相对静止;
A、转盘跟踪结构:在跟踪支架(7)上与地面相垂直的部分上设置有一个可以沿水平方向转动的轴(6),在轴(6)上连接有一个光学镜支架(3),光学镜(1)设置在光学镜支架上,光学镜(1)及其支架可以以轴(6)为圆心进行水平旋转,同时,光学镜还可以以轴与光学镜支架的联结点为圆心,以光学镜支架为半径垂直旋转,太阳灶热管蒸发端(4)或热管的蒸发端(4)设置在跟踪支架上的转动轴(6)的上端或下端;
B、十字跟踪结构:至少有一个平行轴(19)与地球自转轴平行,光学镜(1)安装在此轴上,并可以沿此平行轴与地球自转相同的角度转动,还设置有一个与平行轴相垂直的垂直轴(20),平行轴和垂直轴相互交叉,平行轴和/或垂直轴安装在支架上,太阳灶热管蒸发端(4)或热管蒸发端(21)设置在两个相互垂直轴的交点或其附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镜热管太阳灶,其特征是:对于转盘跟踪结构或十字跟踪结构,还设置有太阳能跟踪设备,太阳能跟踪设备选自下列一种:
对于转盘跟踪结构,采用的跟踪器件为:
设置有一个动力装置,一个实现水平方向的旋转的驱动转动轴(6);
对于十字跟踪结构,采用的跟踪器件为:
设置有一个动力装置,一个与地球自转轴相平行的平行轴(19);
所采用的动力装置,选自下列之一:
A、机械发条、弹簧、系列孔(17)跟踪;
B、通过密闭在一个空间的物质,随着温度的增大使其压力的增大,来推动运动机构,实现跟踪,称为相变驱动装置;
C、设置有一个齿轮机构(11)、链条,以及一个电机;
D、由至少一个传感器(8、9)以及计算机或单片机,构成的动力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热管太阳灶,其特征是:热管太阳灶为至少含有一个凹和/或凸形结构(5)的热管,在凹形结构上设置有保温盖(27),在应用时将炊具直接放置到凹孔和/或凸台上中进行烹饪,和/或将水直接加入到凹槽中,进行加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镜热管太阳灶,其特征是:在凹形槽下面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热管(2),将蓄热材料的热能传输到凹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镜热管太阳灶,其特征是:在凹槽内设置有一个连接外部的管道(26),在管道的外部安装有开关,用于将液体物质直接加热后从管道外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热管太阳灶,其特征是:热能储存器件被设置在建筑物内或地面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热管太阳灶,其特征是:在热管(2)、蓄热材料外部设置有保温材料(25),对于高温保温材料,设置有至少一层保温真空层(28),在真空层外部设置有普通保温材料(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建民,未经李建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3318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