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4569.6 | 申请日: | 200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46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周余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26 | 分类号: | F16C1/26;B60R21/34;B62D25/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永文 |
地址: | 545007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罩拉索防 护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索防护套,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半剖面图如附图1所示,在钣金孔安装的部位是矩形沟槽型,通心腔体为圆柱型。矩形沟槽截面的防护套在配装时,不易安装。装配之后,当拉索斜摆时,防护套随之被挤压变形,容易与钣金孔产生间隙而导致前围滴水、漏水。并且,圆柱型腔体的弹性性能差,当拉索弯曲扭摆时,腔体面不能很好地与拉索表面紧贴,形成间隙而容易导致前围滴水、漏水。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具有易于安装的渐变形截面和凹形槽,拉索横摆时能够与钣金孔紧密配合,拉索弯曲扭摆时,腔体面能够与拉索表面紧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安装在钣金孔上,防护套的内部是通心腔体(101),其中,在钣金孔安装部位的所述防护套截面设置为用于与所述钣金孔过盈配合的渐变形状(104),所述通心腔体的两端内分别设置与所述拉索相紧密配合的凸起结构(105)。
所述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其中,所述渐变形状(104)是弧形或三角形。
所述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其中,防护套装配入钣金孔内的部位,在装配方向的后端与钣金接触表面,设置唇边(107),用于防水。
所述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其中,所述通心腔体的中部(106)较端部宽大。
所述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其中,防护套装配入钣金孔内的部位,在装配方向的后端与钣金接触表面,设置唇边(107),用于防水。
所述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其中,所述通心腔体的中部(106)较端部宽大。
所述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其中,在所述通心腔体的其中一端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凸起结构(105)。
所述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其中,在所述通心腔体的两端各设置至少两个所述凸起结构(105)。
所述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其中,所述防护套的外部在与钣金孔安装的部位设置有凹形的安装槽(103)。
所述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其中,所述凹形的安装槽(103)是半圆形、半椭圆形或V形的安装槽。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护套在配装时易于安装;装配之后,当拉索斜摆时,防护套与钣金孔仍然紧密配合,不易产生间隙而导致前围滴水或漏水;当拉索弯曲扭摆时,腔体面与拉索表面紧贴,不易形成间隙而导致前围滴水或漏水。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的半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的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
如附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的外观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所述防护套安装在钣金孔上,钣金孔是汽车发动机厢与驾乘厢(即乘客厢)之间的钣金上开的连通孔。防护套的剖面图如附图3所示,防护套的内部是通心腔体101,所述通心腔体的中部106可以较端部宽大。在钣金孔安装部位的所述防护套截面设置为用于与所述钣金孔过盈配合的渐变形状104,所述渐变形状104可以是弧形或三角形。所述通心腔体的两端内分别设置与所述拉索相紧密配合的凸起结构105,可以在所述通心腔体的其中一端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凸起结构105,也可以在所述通心腔体的两端各设置至少两个所述凸起结构105。防护套装配入钣金孔内的部位,在装配方向的后端与钣金接触表面,即靠近汽车发动机厢的一端,设置用于防水的唇边107。
为了安装方便,在所述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的外部,在与钣金孔安装的部位设置有凹形的安装槽103。其中,所述凹形的安装槽103可以是半圆形、半椭圆形或V形的安装槽。安装时让所述防护套与所述钣金孔过盈配合的部分产生挤压变形,增加了装配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罩拉索防护套,可以同时具备上述全部技术特征,从而在发动机罩拉索防护上广泛应用。须注意,应用可以不限于发动机罩拉索防护领域,只要是与金属孔和拉索相关的应用,均认为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45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