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驾驶室气囊减振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1691.4 | 申请日: | 200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297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磊 |
主分类号: | B62D33/10 | 分类号: | B62D33/10;F16F9/04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曰俊 |
地址: | 262200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室 气囊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确切的说是一种驾驶室气囊减振器。
背景技术
通常,我国生产的汽车及驾驶室前端通过销轴于车体连接,而后支撑点则由金属弹簧或液压弹簧来进行减振,其缺点是金属弹簧只能利用固体本身弹性发挥作用,且容易疲劳断裂、寿命低、性能易受外界影响,液压弹簧则因体积压缩弹性小、承载能力差等因素,减振效果差,大大限制了驾驶室的减振性能。随着客户对汽车综合性能和寿命要求的提高,以上传统式减振装置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便是提供一种抗疲劳断裂、使用寿命长、性能不易受外界影响的驾驶室气囊减振器。
为达到以上目的,驾驶室气囊减振器,主要由筒式减振器1和胶囊13组成,其特征在于,尼龙外壳4、金属压环5和胶囊13通过旋铆方式连接,金属压环7、金属压盖8和胶囊13通过扣压方式连接,在尼龙外壳4上设有进气接头14和进气堵头18,尼龙外壳4、胶囊13和金属压盖8形成一中空的囊体,在囊体重设有筒式减振器1,筒式减振器的两端通过密封圈及密封胶与尼龙外壳4、金属压盖8连接在一起,在筒式减振器1上还设有尼龙垫圈6和海绵垫圈12。
通过以上设置,本实用新型主要由筒式减振器和胶囊组成,内部摩擦力小,减振器内部没有金属间接触,具有各音效果,经试验普通金属减振器其疲劳次数一般在三十万次左右就断裂,本实用新型耐疲劳性能则达到四百万次不损坏,而且具有结构合理,外观新颖,内在结构配合和谐,安装更换方便,维护保养简单等优点。
附图说明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筒式减振器2、挡圈 (3、11、15、16、17)O型圈4、尼龙外壳 (5、7)金属压环6、尼龙垫圈8、金属压盖9、缓冲轴套10、金属轴套12、海绵垫圈13、胶囊14、进气接头18、进气堵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驾驶室气囊减振器,主要由筒式减振器1和胶囊13组成,尼龙外壳4、金属压环5和胶囊13通过旋铆方式连接,金属压环7、金属压盖8和胶囊13通过扣压方式连接,胶囊13通过工装翻边于尼龙外壳4上。在尼龙外壳4上设有进气接头14和进气堵头18,进气接头14和进气堵头18均由O型圈(15、16、17)密封。尼龙外壳4、胶囊13和金属压盖8形成一中空的囊体,在囊体中设有筒式减振器1,筒式减振器1的两端通过密封圈3及密封胶与尼龙外壳4、金属压盖8连接在一起,在筒式减振器1上还设有尼龙垫圈6和海绵垫圈12,在筒式减振器1的两端还设有缓冲轴套9和金属轴套10,筒式减振器1的一端通过挡圈2与尼龙外壳4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磊,未经张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16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