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汽车应用的取暖、制冷和通风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04311.9 | 申请日: | 2006-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5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C·阿里昂特;R·麦克米伦;J·刘;I·米提亚;J·张 | 申请(专利权)人: | L&P产权管理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56 | 分类号: | B60N2/56;B60N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鹏;马江立 |
地址: | 美国加***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汽车 应用 取暖 制冷 通风 系统 | ||
1.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包括:
垫,该垫包括通风层,该通风层包括以允许气流通过的方式熔合在一起的无纺塑料纤维,所述通风层具有座椅表面侧和反向侧,其中所述通风层设置在基本气密的隔室内,所述隔室在所述通风层的反向侧上具有用于输入空气的进入孔,并在所述座椅表面侧上具有多个输出孔;
可调的人体工程学支承装置,其中该人体工程学支承装置设置在所述通风层的反向侧上并与所述垫一起移动;
温度调节系统,该温度调节系统包括空气移动装置,该空气移动装置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通风层的反向侧上的进入孔,从而所述空气移动装置使空气移动进入所述通风层并通过所述多个输出孔排出;以及
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温度调节系统和人体工程学支承装置的工作的控制器件,其中所述座椅的座椅表面被维持在预定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表面被维持在由热敏电阻器所确定的温度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空气温度调节系统,该空气温度调节系统用于调节通过所述通风层的座椅表面侧上的多个输出孔移出的空气的温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敏电阻器包括基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加热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可操作地连接至所述空气移动装置的热电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位于座椅表面材料之下的温度传感器以检测所述座椅表面材料的温度,并且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周围的气流隔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空气管道内的基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加热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车辆座椅内。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移动装置和热电装置共用单对电源线。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层还包括靠近所述通风层的座椅表面侧的由无纺塑料纤维构成的第二层,并且所述由无纺塑料纤维构成的第二层被熔合在一起以允许气流通过,但比所述通风层更可压缩。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体工程学支承装置为腰靠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靠装置为带式腰靠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垫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人体工程学支承装置和所述通风层的反向侧之间的基垫,该基垫具有从其贯通以允许气流进入所述通风层的孔。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垫被至少一个水平设置的通道分割为多个竖直相邻的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层被至少一个水平设置的通道分割为多个竖直相邻的部分,且使所述通风层的所述多个部分彼此分开。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风、温度调节和人体工程学舒适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移动装置通过歧管可操作地连接至所述通风层的多个竖直相邻的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P产权管理公司,未经L&P产权管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431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