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肝癌的治疗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07244.6 | 申请日: | 2006-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7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有马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鹏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K31/695 | 分类号: | A61K31/695;A61P1/16;A61P3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熊玉兰;李炳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肝癌 治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肝癌的治疗方法,该方法采用低剂量的4-[3,5-双(三甲基甲硅烷基)苯甲酰氨基]苯甲酸。
背景技术
肝癌的恶性程度非常高,每年有100万患者死于该疾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5位[El-Serag,H.B.,and Mason,A.C.,Rising incidence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United States.,N.Engl.J.Med.,340,pp.745-750,1999;Taylor-Robinson,S.D.,Foster,G.R.,Arora,S.,Hargreaves,S.,and Thomas,H.C.,Increase i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theUK,1979-94Lancet,350,pp.1142-1143,1997]。
肝癌被认为是由于肝炎病毒或醇向肝脏暴露,导致多数癌细胞从不同位置同时或相继产生而发病的[Slaughter DP,Southwick HW,Smej kal W.,“Field cancerization”in oral 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multicentric origin.,Cancer,6,pp.963-968,1953]。在我国,肝炎的产生主要原因被认为是由于感染了C型肝炎病毒。即使暂时除去或杀死癌细胞,也并非能够除去C型肝炎病毒,因此癌复发的可能性很大。据报道从1990年至1997年的复发率为16%~29%[Hepatic Cancer,“I.Change of Number of Patients”,“3.Method for Calculation of Number of Patients,Tendency of CancerPatients and Actual Condition According to Therapeutic Method”,株式会社Medical Research,pp.20-30,2001]。
关于肝癌的治疗方法,有以可见病灶为对象的外科肝切除、无线电波烧灼疗法、乙醇注入疗法及微波凝固坏死疗法等,但有时候这些疗法并不适合,因此希望开发作为全身疗法的化学疗法。
目前,对于不能适应上述疗法和肝动脉栓塞手术的晚期癌症患者、或者经这些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正在使用的化学疗法有CDDP、ADM或5-FU的动脉内注射(动注)疗法。但是,采用油性造影剂碘化罂粟油和上述药物联用的肝动注化学疗法,据报道显著有效率为13.0%、有效率为30.0%;排除肝动脉栓塞疗法与碘化罂粟油联用的化学疗法,据报道显著有效率仅为2.5%,有效率仅为3.1%,治疗效果不算良好。而且,这种联用疗法还有产生溃疡等并发症的问题[谷川久一,“Topical Injection Therapy and Intra-arterial Injection Therapy”,Clinical Therapy of Cancer,40,pp.1490-1497,1994]。
如上所述,对肝癌能稳定地保证一定程度疗效的标准治疗方法还不存在。特别地,动脉内注射存在操作手法方面和患者负担方面的问题,所以希望开发取代这种疗法的化学疗法。进一步地,由于肝癌对化学疗法抵抗性高,甚至通过治疗达到暂时稳定肿瘤、即不使肿瘤增殖而延长生命都很困难,所以也迫切希望开发可以对肿瘤进行保守疗法的化学疗法。
另一方面,4-[3,5-双(三甲基甲硅烷基)苯甲酰氨基]苯甲酸(以下,在本说明书中也称“TAC-101”。)为下述结构式(1)所示的合成维甲酸类(retinoid),已知其可用作癌症治疗剂、癌细胞分化诱导剂、癌转移抑制剂、血管性疾病治疗剂或心脏肥大症治疗剂(日本特开平2-247185号公报、国际公开WO96/32101号小册子、国际公开WO03/089005号小册子等)。
[化1]
TC-101通过选择性地结合于核内的视黄酸受体α(RAR-alpha)并激活经该受体的转录,从而发挥抗肿瘤效果,目前作为可口服的抗肿瘤剂正在临床开发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鹏药品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鹏药品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72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