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饰材料及用于内饰材料的激光束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07281.7 | 申请日: | 2006-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7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奥村德二;若林一城;伊贺上光隆;增田久;江波户穰;中山雅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K26/04 | 分类号: | B23K26/04;B23K26/00;B23K26/38;B60K37/00;B60R2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苏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材料 用于 激光束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饰构件(内饰材料),其包括在容纳于其中的气囊膨胀时能够断裂的易碎区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处理这种内饰构件的激光束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气囊系统已经广泛地用于诸如汽车之类的车辆中。这样的气囊系统包括气囊,该气囊作为用于与冲击吸收装置一起使用的气囊。气囊折叠并容纳在存储容器内。当传感器检测到车辆碰撞时,气囊立即通过从气体发生器供应的气体充气膨胀,由此气囊作为用于吸收施加到驾驶员或乘客上的冲击的缓冲垫。
气囊被由树脂制成的内饰构件(例如转向盘罩或者仪表板)覆盖。当气囊充气膨胀时,树脂制成的内饰构件的用于展开气囊的门板被强迫打开,并暴露到存储容器的外面。
为了可靠地打开门板,门板包含易碎部分,其具有一定的处理样式,例如形成于其中的槽、孔等。
已知通过使用加热的刀片或激光束的处理方法来形成该易碎区域。根据提出的一种使用激光束的处理方法,内饰构件表面的位置通过位于给定位置的距离传感器来测量,并且通过激光束来形成具有需要深度的槽,同时基于测量的位置来控制激光束的输出功率。更详细的内容参考日本特开专利申请No.2001-300748和日本特开专利申请No.8-282420。在该处理方法中,多轴机器人用作移动机构。
因为控制了激光束的输出功率,所以使用的控制器的结构复杂,因此制造成本较高。为了控制激光束的输出功率,需要直接操作激光振荡器中的振荡单元,这将导致装置复杂并且装置的控制过程复杂。易碎区域的形成于薄仪表板中的槽的尺寸需要很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仅略微改变激光束的输出功率,用于适当地成形这样小的槽。
如果将易碎区域构造成连续的小孔阵列,则考虑到外观质量,优选使得表面上的小孔的直径小且均匀,肉眼不足以看见。
易碎区域可以成形为单开式门板或者对开式门板。
如果易碎区域成形为对开式门板,已经提出将易碎区域的线性部分划分为外边缘角部、外边缘直部和中央界线部,并改变其断裂强度,用于允许门板平稳地断开同时防止碎片飞散(例如见日本特开专利申请No.2002-144999)。根据这种建议,中央界线部的断裂强度等于或大于外边缘的断裂强度,使得外边缘在中央界线部断裂之前断裂。
对于日本特开专利申请No.2002-144999中提出的易碎区域,通过根据处理间隔来改变槽的深度或者凹部的间距,能够实现不同的断裂强度。但是,简单地通过改变槽的深度或者凹部的间距,很难根据设定的位置获得合适的断裂强度。
当激光束施加到内饰构件上用于在其中形成易碎区域时,例如通过机器人来保持内饰构件并相对于施加激光束的位置以恒定的速度沿着预定路径移动。通过以合适的输出电平来连续地施加激光束,易碎区域形成为具有预定深度的槽的形式。通过施加脉冲激光束,易碎区域形成为孔洞,这些孔洞形成为以合适的间距间隔开的小孔。
紧跟在移动机构(例如机器人等)开始从停止的状态移动之后,移动机构移动的速度或方向可能是不稳定的。如果紧跟在移动机构开始移动之后施加激光束,则形成的易碎区域中的槽的深度或者小孔的间距可能变得不规则,或者易碎区域延伸的方向可能偏离预定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处理内饰构件的激光束处理方法,以使用简单的装置和程序并在保持高水平外观质量的前提下,在内饰构件中形成具有均匀形状的合适易碎区域。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饰构件以及一种用于处理这种内饰构件的激光束处理方法,所述内饰构件包括对开式门板形式的易碎区域,所述易碎区域具有线性部分,所述线性部分包括每个都形成有合适断裂强度的多个被处理区域。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激光束处理方法,其用于处理内饰构件,以在内饰构件和激光振荡器通过移动机构相对于彼此移动并在激光束施加到内饰构件上以形成易碎区域时,形成具有均匀形状的易碎区域。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激光束处理方法,用于处理覆盖在容纳于其中的气囊上的内饰构件,以形成当气囊膨胀时断裂的易碎区域,所述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其中,测量所述内饰构件的第一表面的位置,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内饰构件安装在车辆中时用作饰面侧;第二步骤,其中,基于从所述第一步骤得到的测量结果,调整所述激光束的焦点位置,使其与距离所述第一表面预定深度的位置对准;和第三步骤,其中,将所述激光束施加到所述内饰构件的第二表面上,以形成所述易碎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二表面在所述内饰构件安装在车辆中时用作背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72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功能化高分子磁性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一种酸性染料成品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