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形状检查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25425.1 | 申请日: | 2006-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3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平田和彦;矢岛辰雄;尊田嘉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B21/20 | 分类号: | G01B21/20;G01B11/2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沙永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形状 检查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形状检查方法及装置,特别涉及适合于汽车用窗玻璃的形状检查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用窗玻璃使用对应于汽车的设计的各种弯曲形状的玻璃。这些窗玻璃是将以浮法等制成的平板状的玻璃板切成所需形状后,加热软化,通过压制成形等弯曲成形而得。侧窗玻璃和后窗玻璃一般采用强化玻璃,因此通过将弯曲成形后的处于加热状态的玻璃板立即风冷,可制成所谓的物理强化玻璃。
另一方面,被用于挡风玻璃的夹层玻璃是将切成大致同一形状的2块玻璃板以2块重叠的状态放置于环状的工卡具上,在炉内进行加热,从而自重弯曲成所需的弯曲形状。弯曲成形后被慢慢冷却,没有像强化玻璃那样被风冷强化。然后,在成形了的2块玻璃板之间夹入透明树脂制的中间膜(聚乙烯醇缩丁醛等),实施真空袋内的预压接处理以及其后的高压釜内的加热·加压处理,从而制成玻璃板和中间膜形成一体的夹层玻璃。
将这样制成的弯曲玻璃安装于汽车上时,被要求高精度的形状再现性。如果是门玻璃,由于通过搭乘者的操作而上下滑动开闭,若无法再现所需的设计形状,则使其滑动时可能会与周边的金属构件等撞击或刮擦而破损。此外,即使是挡风玻璃和后窗玻璃等的固定窗,如果形状的再现性差,则向开口部的安装变得困难,还可能会产生透视变形(透过玻璃的影像变形的现象)或反射变形(玻璃面照出的影像变形的现象)等窗玻璃特有的问题。
因此,以往将弯曲成形后的玻璃板搭载于被称作检具(ゲ一ジ)的检验台(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来进行形状检查,仅将具有规定的形状精度的玻璃用于汽车的制造。检具是具有与规定的设计形状一致地制成的搭载面的检验模具,该搭载面中埋入有多个距离传感器。通过测定自型面至玻璃板背面的距离,测定与设计形状的偏差,从而评价形状的精度。以往,对全部或抽选的部分成形了的玻璃板进行这样的采用检具的检查。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4-242103号公报
发明的揭示
然而,采用检具的检查中,需要将每1块玻璃板搭载于检具上的操作,生产性的提高方面存在极限。此外,需要对最终制品的每种样式都准备检具,因此为了适应目前多种多样的汽车生产,需要巨大数量的检具。此外,检具具有与窗玻璃同等程度或更大的大小,为每种样式准备的多个检具的保管上也存在需要大规模的场地的问题。如果考虑到将来的修补用途,还存在必须长时间保管这些检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不需要为制品的每种样式准备检验台就可以实施的形状检查方法及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形状检查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将被测物放置在实测用检验台的第1工序;获取与该被测物的表面形状相关的信息的第2工序;根据与上述被测物的表面形状相关的信息,计算出被测物在失重状态下的形状数据的第3工序;根据上述被测物在失重状态下的形状数据,重新计算出被放置于规定检验台的状态下的被测物的形状数据,根据该重新计算的被测物的形状数据,判断上述被测物的品质的第4工序。
此外,本发明的形状检查方法的一种形态包含以下的构成。即,理想的是上述被测物在失重状态下的形状数据由针对实测而得的上述被测物的形状数据,利用计算机模拟对施加了与重力反向的力时的状态进行再现而得。理想的是具有根据上述第3工序中计算出的上述被测物在失重状态下的形状数据和与上述被测物相关的规定设计形状数据之间的比较,判断上述被测物的品质的工序,来代替上述第4工序。理想的是上述第2工序对上述被测物进行摄像,通过拍摄的图像获取表面形状数据。
此外,本发明所提供的形状检查方法的另一形态的特征在于,具有根据被放置在规定检验台的状态下的被测物的设计形状数据,计算出失重状态下的被测物的设计形状数据的第1工序;根据失重状态下的上述被测物的设计形状数据,计算出被放置在实测用检验台的状态下的被测物的设计形状数据的第2工序;将上述被测物放置在上述实测用检验台的第3工序;获取与该被测物的表面形状相关的信息的第4工序;根据被放置于上述实测用检验台的状态下的被测物的设计形状数据以及与上述被测物的表面形状相关的信息,判断上述被测物的品质的第5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旭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254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向交互放大电子/光子源
- 下一篇:无线使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