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含由植物病毒外壳蛋白、肽接头和重组蛋白组成的多种融合蛋白的植物病毒颗粒及此类植物病毒颗粒用于蛋白质纯化的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34034.6 | 申请日: | 2006-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819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S·维尔纳;S·马里约内;V·克利姆克;Y·格莱巴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康遗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5/82 | 分类号: | C12N15/82;C07K14/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革生;林柏楠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含 植物 病毒 外壳 蛋白 接头 重组 组成 多种 融合 颗粒 用于 蛋白质 纯化 用途 | ||
1.一种纯化目的蛋白质的方法,其包括步骤:
(a)提供包含融合蛋白的亲和基质,所述融合蛋白包含如下融合蛋白结构域:
(i)植物病毒外壳蛋白、和
(ii)包含至少50个氨基酸残基的重组蛋白,所述融合蛋白的所述重组蛋白对所述待纯化目的蛋白质具有亲和性,
(b)使所述亲和基质与包含所述目的蛋白质的液体组合物在允许所述目的蛋白质结合至所述亲和基质的所述重组蛋白的条件下接触,其中所述亲和基质在所述条件下是不溶解的,
(c)在保留所述目的蛋白质结合至所述亲和基质的所述重组蛋白的条件下自步骤(b)的混合物中除去没有结合至所述重组蛋白的所述液体组合物的组分,和
(d)自所述亲和基质分离所述目的蛋白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重组蛋白对免疫球蛋白或其衍生物具有亲和性,优选地所述重组蛋白为葡萄球菌A蛋白或其衍生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目的蛋白质为免疫球蛋白。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融合蛋白还包含:
(iii)至少一个连接所述植物病毒外壳蛋白和所述重组蛋白的肽接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肽接头包含至少10个氨基酸残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亲和基质相对于在所述亲和基质中存在的游离病毒外壳蛋白和所述融合蛋白的总数而言,包含至多20mol-%的游离病毒外壳蛋白。
7.包含多个融合蛋白分子的重组病毒颗粒或重组病毒样颗粒,所述融合蛋白包含如下融合蛋白结构域:
(i)植物病毒外壳蛋白、
(ii)包含至少50个氨基酸残基的重组蛋白,和
(iii)任选地,连接所述植物病毒外壳蛋白和所述重组蛋白的肽接头,
其中所述重组蛋白能结合免疫球蛋白,优选地通过免疫球蛋白的Fc区结合免疫球蛋白。
8.包含融合蛋白分子的重组病毒颗粒或重组病毒样颗粒,所述融合蛋白包含如下融合蛋白区段:
(i)植物病毒外壳蛋白、
(ii)包含至少50个氨基酸残基的重组蛋白,和
(iii)连接所述植物病毒外壳蛋白和所述重组蛋白的肽接头,所述肽接头包含至少10个氨基酸残基,
其中所述病毒颗粒包含至多20mol-%的游离病毒外壳蛋白。
9.根据权利要求7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病毒颗粒或病毒样颗粒,其中所述病毒颗粒为杆状。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病毒颗粒或病毒样颗粒,其中所述病毒外壳蛋白为芜菁脉明病毒的外壳蛋白或与芜菁脉明病毒外壳蛋白具有至少40%同一性的蛋白质。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病毒颗粒或病毒样颗粒,其中所述植物病毒外壳蛋白与芜菁脉明病毒外壳蛋白具有至少60%的同一性。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病毒颗粒或病毒样颗粒,其中所述植物病毒外壳蛋白为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或与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具有至少80%同一性的蛋白质。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病毒颗粒或病毒样颗粒,其中所述重组蛋白通过所述肽接头连接至所述植物病毒外壳蛋白的N-末端。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病毒颗粒或病毒样颗粒,其中所述重组蛋白通过所述肽接头连接至所述植物病毒外壳蛋白的C-末端。
15.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病毒颗粒或病毒样颗粒,其中所述重组蛋白为所述植物病毒外壳蛋白的内部融合物并且通过两个肽接头连接至所述植物病毒外壳蛋白。
16.根据权利要求7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病毒颗粒或病毒样颗粒,其中所述肽接头没有确定的二级结构或形成螺旋。
17.根据权利要求7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病毒颗粒或病毒样颗粒,其中所述病毒颗粒在其表面上展示两种或多种不同的重组蛋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康遗传有限公司,未经爱康遗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403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G蛋白偶联受体激动剂
- 下一篇:芳烷酰氧基乙醛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