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封闭式管件的头部形成方法、封闭式管件的制造方法及封闭式管状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38277.7 | 申请日: | 2006-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75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西川和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关西管道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43/18 | 分类号: | B29C43/18;B65D35/02;B29C43/36;B65D35/10;B29K105/20;B29L2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承恩;常殿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封闭式 头部 形成 方法 制造 管状 容器 | ||
1.一种封闭式管件的头部形成方法,它是使用压缩法在管件躯体部上形成安装有封闭部件的管口头的封闭式管件的头部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具有凸部的杯状的封闭部件嵌装在芯棒前端的突起状的卡接部上,使得在该封闭部件的凸部前端面的背侧与芯棒的卡接部前端之间设有空间,然后在成形模具的空腔内配置熔融树脂,并且使具有比该封闭部件的凸部前端面的外周小的前端外周部的穿孔销与封闭部件的凸部前端面压力接触,对封闭部件的凸部前端面进行折褶从而在外周部上形成环状突边角部,将芯棒压入成形模具的空腔内,在将熔融树脂施压填充到空腔内的同时使该熔融树脂包围环状突边角部,从而形成安装有封闭部件的管口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闭式管件的头部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部件的凸部前端面的背侧与芯棒的卡接部前端之间的间隙为0.5mm~5.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封闭式管件的头部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穿孔销的前端面上形成有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封闭式管件的头部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棒的嵌装封闭部件的前端面为凸曲面状。
5.一种封闭式管件的头部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如下所述的芯棒,该芯棒是用于形成被配设在支撑着一端开放而在另一端形成由封闭部件所封闭的管口头的管件躯体部的中空部的该芯棒的端部上、并且在从该芯棒支撑了该管件躯体部的中空部的水平位置回转至垂直位置后再安装封闭部件而成的管口头的装置;并且所述芯棒包括固定部和外嵌于该固定部且能够前后滑动的套筒,该套筒在处于所述垂直位置时由其自重所引发的动作被磁体抑制。
6.一种封闭式管状容器的制造方法,使用压缩法在管件躯体部上形成有安装了封闭部件的管口头,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将具有凸部的杯状的封闭部件嵌装在芯棒前端的突起状的卡接部上,使得在该封闭部件的凸部前端面的背侧与芯棒的卡接部前端之间设有空间,在所述嵌装之后,在成形模具的空腔内配置熔融树脂,并且使具有比该封闭部件的凸部前端面的外周小的前端外周部的穿孔销与封闭部件的凸部前端面压力接触,对封闭部件的凸部前端面进行折褶从而在外周部上形成环状突边角部,将芯棒压入成形模具的空腔内,在将熔融树脂施压填充到空腔内的同时使熔融树脂包围环状突边角部,从而形成安装有封闭部件的管口头,然后,利用螺纹嵌合装置将管帽螺纹连接在管口头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封闭式管状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部件的凸部前端面的背侧与芯棒的卡接前端的间隙为0.5mm~5.0mm。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封闭式管状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穿孔销的前端面形成有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封闭式管状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棒的嵌装封闭部件的前端面是凸曲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封闭式管状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芯棒压入成形模具的空腔内之后直到管口头成形后冷却的期间,将该芯棒相对空腔施压。
11.一种封闭式管状容器,在管状躯体部上形成有管口头,在该管口头上安装了具有凸部的杯状的封闭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封闭部件的凸部前端外周部所形成的环状突边角部埋入管口头的内面,所埋入的该环状突边角部的突出高度为0.1~1.5mm且突出部的厚度是封闭部件用原料板的厚度的2倍~3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封闭式管状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部件是以金属箔为基材,在该金属箔的两面层叠双轴拉伸聚酯膜或双轴拉伸聚酰胺膜,而且在其外侧的至少一面上层叠未拉伸聚烯烃系树脂膜而构成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封闭式管状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部件是从外侧层将聚烯烃系树脂膜、第一双轴拉伸聚酯膜、金属箔、第二双轴拉伸聚酯膜、和对将聚酰胺膜夹在中间的聚烯烃系树脂膜进行共挤出并拉伸而成的膜分别通过粘合层层叠而构成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关西管道株式会社,未经关西管道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827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