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缆吊架制造系统和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39213.9 | 申请日: | 2006-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24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实;岩瀬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协荣线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G7/10 | 分类号: | H02G7/10;G02B6/46;B21F3/0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陆锦华;郇春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吊架 制造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吊架的制造系统和制造方法,该电缆吊架用于将电极之间的诸如聚光分支电缆的光纤电缆或诸如各种电缆的电线捆成一束。
背景技术
传统地,电缆吊架用于将电极之间的诸如光纤电缆的电线捆成一束。作为这种电缆吊架,存在一种形成为螺旋形状、称为螺旋吊架的电缆吊架(例如,见美国专利No.5727777)。
该称为螺旋吊架的电缆吊架通过将吊架电线沿恒定方向缠绕成螺旋形状而形成。当悬垂的电线在电极之间延伸时,电缆吊架的一端将悬垂电线的端部引入其中,保持电缆吊架沿螺旋形状在一个方向上旋转,将悬垂电线从中取出,由此电缆吊架得以支撑。
作为螺旋电缆吊架,提出了一种可操作性大大加强的电缆吊架。
这种电缆吊架通过交替且连续地沿轴线经由转换部分形成Z-绕组螺旋和S-绕组螺旋而形成,而不是形成恒定方向的螺旋形状(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5-168284)。
因此,当悬垂电线在电极之间延伸时,将电缆吊架沿该悬垂电线设置,然后电缆吊架的转换部分中的任一个将悬垂电线引入其中,并保持电缆吊架沿一个方向旋转(例如向左旋转)直到其确实到达下一个转换部分。如果它到达了下一个转换部分,则该转换部分将悬垂电线引入其中,并保持电缆吊架沿一个方向旋转(例如向右旋转)直到其确实到达下一个转换部分。通过在悬垂电线的整个长度方向上执行这样的引入操作,可将悬垂电线迅速引入电缆吊架中。
发明内容
然而,因为电缆吊架必须通过使用吊架电线交替且连续地形成Z-绕组螺旋和S-绕组螺旋而形成,所以仍没有提出与此相适合的制造系统。
实现了本发明以解决了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使用吊架电线交替且连续地形成Z-绕组螺旋和S-绕组螺旋的电缆吊架的制造系统和制造方法。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中,Z-绕组螺旋和S-绕组螺旋沿轴线经由转换部分交替且连续地形成。吊架电线从壳体的一端供应并从壳体的另一端送出。多个螺旋成形模具容纳在壳体的圆柱形空间内,使得螺旋成形模具彼此相邻并能够相互独立地旋转。每个螺旋成形模具包括底面、Z-绕组壁面和S-绕组壁面,其中底面形成与螺旋的曲率相对应的形状,该螺旋位于在壳体的内周表面和所述底面之间与轴线以直角相交的平面上,Z-绕组壁面形成与相对于所述平面倾斜的Z-绕组螺旋的螺距相对应的形状,S-绕组壁面形成与S-绕组螺旋的螺距相对应的形状。Z-绕组壁面和S-绕组壁面在螺旋成形模具的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彼此相交。夹在Z-绕组壁面和S-绕组壁面之间的区域在相交处前面和后面由所述底面组成。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电缆吊架制造系统中,Z-绕组螺旋和S-绕组螺旋沿轴线经由转换部分交替且连续地形成,该制造系统包括:电线处理装置,该电线处理装置包括具有圆柱形空间的壳体和多个螺旋成形模具,在圆柱形空间中,吊架电线从壳体的一端供应并从壳体的另一端送出,所述多个螺旋成形模具彼此邻接地容纳在壳体的圆柱形空间内,使得螺旋成形模具可通过马达相互独立地旋转;和电线供应装置,该电线供应装置设置在电线处理装置之前,用于向电线处理装置的一端供应吊架电线;螺旋成形模具通过从用于形成Z-绕组螺旋或S-绕组螺旋的位置转换到用于形成S-绕组螺旋或Z-绕组螺旋的位置而定位,所述位置转换通过相对于作为参照的从电线处理装置的一端起计数的第一螺旋成形模具同时地旋转第二和随后的螺旋成形模具以及通过从前侧停止螺旋成形模具的旋转而进行;并且将通过马达驱动的螺旋成形模具的每一个的旋转速度设定为这样的值,使得当通过电线供应装置供应的吊架电线从螺旋成形模具的前端移动到后端时,螺旋成形模具转过如下旋转角度,该旋转角度是从Z-绕组螺旋或S-绕组螺旋的成形位置转换到S-绕组螺旋或Z-绕组螺旋的成形位置所必需的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协荣线材株式会社,未经协荣线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92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