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突变群体的高通量筛选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680039266.0 申请日: 2006-09-21
公开(公告)号: CN101313078A 公开(公告)日: 2008-11-26
发明(设计)人: M·J·T·范艾克;A·J·范图内恩 申请(专利权)人: 科因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Q1/68 分类号: C12Q1/68
代理公司: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罗菊华
地址: 荷兰瓦*** 国省代码: 荷兰;NL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突变 群体 通量 筛选
【说明书】:

发明背景

发明领域

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本发明涉及用于鉴定群体中的突变 的、基于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改进策略。发明进一步提供了能用于 该方法的试剂盒。

技术背景

在现代基因组研究中利用携带有诱导的或天然产生的突变的群 体,通过逆向遗传方法,来鉴定影响重要性状的基因。这尤其适用于 植物和具有农学重要性的农作物,并且对于其它有机体,例如酵母、 细菌等等,这种群体也是有用的。还可以使用其它有机体,例如动物、 鸟、哺乳动物等,但是这些群体明显难以获得或控制。然而可以观察 到,此处描述的发明属于非常一般的性质,因此也能用于这种有机体。

诱变群体是基因发现的辅助工具,因为这种群体经常被用于筛选 已知的功能缺失突变基因,或者评价因突变基因造成的有机体的表型 变化。分别鉴定携带有突变的感兴趣基因的有机体的限速步骤是筛选 工作。下面更加详细的描述了这个群体和筛选方法的原理,并且描述 了更有效的筛选方法,该方法增强了这些基因发现工具的价值。

一种被称为TILLING(基因组定向诱导局部损伤)的使用诱变群 体的技术(McCallum等人,Nat.Biotechnol 2000,18,455-457, McCallum et al,Plant Physiology,2000,123,439-442;Till等 人Genome Research 2003,13,524-530),利用乙基甲磺酸(EMS)或 电离辐射(快中子轰击)(Li et al The Plant Journal,2001,27, 235-42)将随机诱导突变(多数为核苷酸取代)大量引入基因组。在群 体中每个植物都携带有数百(千)突变,其中一些因为某个或多个基 因或它们的调控序列的功能缺失(敲除或下调)而影响正常的发育、 形态或者产生某种表型。TILLING群体通常含有足够数量的植物来覆 盖所有的(每个基因5-20个)带有多个独立突变的基因。因此,在 TILLING中使用的诱变植物群体通常有3000-10,000个植物并能用于 两个方面:

逆向遗传学

“逆向遗传学”是使用TILLING群体的最常用方法。鉴定一个感 兴趣的基因,例如通过转录谱或候选基因法,随后要回答的问题是该 基因是否影响感兴趣的特定的表型特征。因此,面临的挑战是鉴定一 个(或数个)在该基因中存在功能缺失突变的植物。这通常通过多步 骤的筛选过程来完成,典型的包括如下步骤:

1.分离TILLING群体的大量(混合的)M2植物(例如,3072) 的基因组DNA。

2.制备等量DNA的集合(pool),其中每个集合来自于8到32 个植物,集合水平依赖于CEL I筛选系统的敏感度(见下)。因此对 于3072个植物总共有96到384个DNA样品集合。

3.使用标记的PCR引物扩增所有DNA集合中的基因的多个部分。 使用重叠PCR片段来覆盖整个基因(例如,从1500bp基因中扩增出3 *600bp PCR片段)。

4.制备利用DNA样品集合获得的PCR产物的杂交双链,并和CEL I或其它识别并切割单核苷酸序列错配(例如绿豆核酸酶、S1核酸酶、 Surveyor等)的酶孵育,并在变性(测序)凝胶中或通过毛细管电泳 解析处理的样品。

5.通过观测CEL I处理所得消化产物的条带来对携带有突变基因 的植物所组成的集合进行鉴别。

为了鉴定携带突变的植物,对阳性集合中的植物的个别DNA重复 进行PCR,随后进行双向Sanger测序。

培养包含突变的植物并和野生型进行异型杂交(out-cross)来确 立突变和观测到的表型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CEL I筛选的优点(上述步骤3-5)是,和用Sanger测序分别测 序所有植物相比预先筛选集合的样品降低了花费。

但是,CEL I筛选的一个局限是并非所有鉴定出的突变都影响基 因功能(例如,沉默置换),并且这种情况只有在阳性集合中的植物 个体的PCR产物被测序之后才能知道。然而,和分别对所有植物的PCR 产物测序相比,CEL I介导的筛选方法是节约成本的。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科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92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