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40222.X | 申请日: | 2006-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6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井上博文;近藤卓宏;须田义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萱场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G17/00 | 分类号: | B60G17/00;B60G21/02;B60G2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安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悬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更具体而言,涉及配备有电磁减振器的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用于机动车辆的悬架设备不仅支撑车辆的重量(簧上重量),而且减轻因道路表面的不平而引起的振动以提高车辆的驾乘的舒适性,并减小了施加到车体的各个部分的动载荷以提高车辆的行驶的稳定性。构成悬架设备的元件之一为减振器,并且已经研发了电磁减振器作为减振器,其基于电动机的力可工作地产生车辆的簧上部分和簧下部分相对运动的阻尼力。
以上所述电磁减振器通过使电动机的线圈短路(换言之,通过电连接电动机外部的电动机端子)可工作地产生阻尼力。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JP-A-2003-223220描述了一种电磁悬架设备,其中当不能控制电磁悬架设备时,通过使电动机的线圈短路产生阻尼力。日本专利申请公报JP-A-2001-310736公开了一种与对电磁悬架设备控制有关的控制阻尼力的技术更具体地在所公开的技术中,将相应四个电磁减振器的四个线圈中的两个连接,并且取决于车辆姿势的变化而改变在相应两个线圈中的相应电流流动的方向,由此控制待产生的相应电磁力的方向。因而,对阻尼力进行控制。
发明内容
(A)发明概要
然而,在以上所述的公报JP-A-2003-223220公开的电磁悬架设备中,仅仅一个电磁减振器的线圈被单独地短路。因而,所公开的设备没有考虑车辆的关联运动。(此处,车辆的关联运动意思是诸如弹跳、侧倾、俯仰或者举起的运动,在这些运动中,在至少两个车轮部分处的车体的运动彼此相关或者影响。在这点上,关联运动可以称为“相关运动”)。因而,例如,所公开的悬架设备不能提供抑制或者限制振动的效果,这样的效果是由分别设置用于车辆的左右车轮的两个电磁减振器的协调动作来提供的。另一方面,在以上所述的公报JP-A-2001-310736中公开的电磁悬架设备中,尽管可以通过将设置用于左右车轮的两个线圈连接来处理其中左侧运动和右侧运动关联的关联运动,但是不能处理具有其中前侧运动和后侧运动关联的关联运动的振动。
以上所述的问题仅仅是具有电磁悬架设备的系统(即,电磁悬架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的一部分。由于电磁悬架系统然在研发当中,该系统存在包括上述的各种其它问题。因而,可以通过处理这些问题的任何一个来提高系统的利用性。换言之,改进电磁悬架系统的余地很大。鉴于这种情况已经进行本发明。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性高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
本发明所应用到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包括针对车辆的相应四个车轮设置的四个电磁减振器,更具体而言,四个减振器各包括线圈和磁体,并可操作地产生取决于线圈和磁体的相对运动产生的电动势的阻尼力。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悬架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四个电磁减振器中与由四个车轮中对角定位的两个车轮组成的车轮对相对应的两者的两个线圈的装置,更具体而言,包括线圈连接装置,其连接这两个线圈以形成包括这两个线圈的闭环。
在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悬架系统中,将设置成对应于对角定位的两个车轮的两个线圈彼此连接。因而,可以使得待产生的阻尼力在其中相应两个车轮相对于车身的运动方向彼此相同的情况和这两个方向彼此相反的情况下不同。因而,根据以上,悬架系统能够对关联运动尤其是对伴随关联运动的振动(即,关联振动)具有适合的振动抑制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车辆悬架系统的特征在于,每个电磁减振器包括与线圈协调以形成闭环的电阻器,悬架系统包括线圈连接装置,其选择性建立(a)其中一个线圈连接到其它三个线圈中任何一者以形成闭环的连接状态和(b)其中一个线圈不连接到其它三个线圈的任何一者的未连接状态之一。
在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车辆悬架系统,可以选择性建立其中仅仅一个电磁减振器产生阻尼力的状态和通过连接以上所述一个电磁减振器的线圈和其它三个电磁减振器的任何一者的线圈能够对伴随关联运动的振动具有适合振动抑制作用的状态。
(B)发明形式
将描述认为主张权利的本发明(以下适合地称为“主张权利的发明”)的各种形式。主张权利的发明的各个形式如同所附的权利要求那样编号,并适合地从属于其它形式。这为了更容易理解主张权利的发明,并可以理解到,构成本发明的构成要素的组合不限于在以下形式中所描述的那些。即,可以理解到,主张权利的发明应该根据以下对各种形式和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来理解。还要理解到,一个或者多个要素添加到以下形式的任何一者中或者将其从以下形式的任何一者中删除的任何形式可以认为主张权利的发明的一个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萱场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萱场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02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