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合剂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47202.5 | 申请日: | 200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1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金近幸博;东正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山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4B37/02 | 分类号: | C04B37/02;H01J9/32;H01J61/3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范征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接合由氮化铝烧结体形成的发光管主体和由钼形成的 电极支承体的接合剂。本发明具体涉及作为用于接合由氮化铝烧结体形成 的发光管主体和由钼形成的电极支承体的接合剂,包含钼粉末和氮化铝粉 末的接合剂。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高压放电灯的发光管的材料,由于耐热温度高达1200℃以 上且可以低成本地制造,因此采用透光性氧化铝替代石英。
然而,使用由氧化铝烧结体形成的发光管的高压放电灯的寿命短,仅 约9000小时。这主要是由于氧化铝烧结体的低耐热冲击性。此外,金属卤 化物灯中,氧化铝对于金属卤化物气体的耐蚀性低,因此灯的寿命更短。
于是,近年来正在开发具有高透光性的由氮化铝烧结体形成的发光管。 氮化铝烧结体与氧化铝烧结体相比,耐热冲击性和耐蚀性良好,可以实现 灯的长寿命化。
然而,氮化铝烧结体虽然耐蚀性好,但存在与大多数熔融金属的浸润 性差的问题。因此,难以将由氮化铝烧结体形成的发光管与电极牢固地接 合,而保持发光管内的高气密性,使被封入发光管内的气体不泄漏。
专利文献1中,为了提供发光管内的气密性,进行了介以钨层以及由 Nd2O3、Y2O3和氮化铝形成的钎料的层来接合由氮化铝烧结体形成的发光管和 电极的尝试。
然而,该方法需要先在发光管上涂布钨糊料,再涂布钎料的2阶段的工 序。
此外,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进行了在不使用糊料的情况下,将 氮化铝烧结体的发光管和钨或钼的电极一体地烧结而直接接合的尝试。
然而,直接接合的情况下,得到的发光管的气密性存在极限。
另外,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在氮化铝烧结体中混入作为杂质的Zr、Co、 Nb、Ta、W、Mn、Hf、Cr、Fe、Ti的情况下,该烧结体的透射率下降。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2-1898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6-290750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J.Am.Ceram.Soc.,77(8)1991-2000(1994)
发明的揭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伴随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作为用 于接合由氮化铝烧结体形成的发光管主体和由钼形成的电极支承体的接合 剂,对于所制成的发光管,可以在不损害氮化铝烧结体的良好的透光性的 情况下实现高气密性的接合剂。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使用上述接合剂将上述发光管主体和 上述电极支承体一体化且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耐蚀性的发光管以及使用该 发光管的长寿命的高压放电灯。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认真研究后发现,特定的金属元素的量 得到了控制的接合剂可以在不损害氮化铝烧结体的良好的透光性和耐蚀性 的情况下牢固地接合由氮化铝烧结体形成的发光管主体和由钼形成的电极 支承体,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接合剂是具有以下的特征的接合剂:它是用于接合由氮化铝 烧结体形成的发光管主体和由钼形成的电极支承体的接合剂,其特征在于, 包含钼粉末和氮化铝粉末,半金属元素、稀土类元素以及符合下述的(1)和 (2)的条件的除稀土类元素和铝元素以外的金属元素(以下也将它们称为着 色金属元素)的总含量在300ppm以下;
(1)熔点在2000℃以下的金属元素,
(2)离子半径比铝小的金属元素。
上述接合剂较好是,相对于总计100重量%的钼粉末和氮化铝粉末,含 有30~70重量%的钼粉末和70~30重量%的氮化铝粉末。
上述接合剂较好是,构成上述发光管主体的氮化铝烧结体的每1mm厚度 的吸收率在10%以下。
本发明的发光管是以筒状的由氮化铝烧结体形成的发光管主体和棒状 或筒状的由钼形成的电极支承体形成的发光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管 中,上述发光管主体和上述电极支承体介以由上述接合剂形成的由钼和氮 化铝形成的混合层接合。
上述发光管较好是上述接合后的构成发光管主体的氮化铝烧结体的每 1mm厚度的吸收率在10%以下。
本发明的高压放电灯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发光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山株式会社,未经德山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72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系统及服务器
- 下一篇:超级电容器脱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