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乘坐物用座及乘坐物用座的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49133.1 | 申请日: | 200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6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藤田悦则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 |
主分类号: | B60N2/00 | 分类号: | B60N2/00;A47C7/3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礼华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乘坐 物用座 评价 方法 | ||
1.一种乘坐物用座,设有座部,该座部设有复数弹簧部件,使得各弹簧部件作用,支承人体,其特征在于:
第一人体支承部在座部的与人体的一对坐骨结节间的大致中央部对应的位置具有中心,第二人体支承部在从该第一人体支承部沿座部的纵向中心线的水平距离100mm前方的位置具有中心,将上述第一人体支承部及第二人体支承部分别看作由上述复数弹簧部件作用形成的弹簧要素场合;
第一人体支承部的动弹簧常数kd1和第二人体支承部的动弹簧常数kd2具有kd1<kd2的关系,设定第二人体支承部成为除振作用时的运动支点,所述动弹簧常数kd1,kd2是在将直径98mm、质量6.7kg的圆形重物的中心分别与所述第一人体支承部及第二人体支承部中心一致载置状态下,以振动频率4-10Hz励振求得的值;
若输入振动的励振力变化,则在上述复数弹簧部件中,起支配作用的弹簧部件变化,上述各动弹簧常数kd1,kd2变化;
使得直径200mm加压盘中心与上述各人体支承部的中心一致加压时,从载荷-位移特性得到静弹簧常数,将第一人体支承部的静弹簧常数设为ks1,第二人体支承部的静弹簧常数设为ks2时,具有ks1>ks2的关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物用座,其特征在于:
将从上述第一人体支承部沿座部的纵向中心线的水平距离200mm前方的位置作为中心的人体支承部设为第三人体支承部,将其动弹簧常数设为kd3时,上述各动弹簧常数满足kd1<kd2<kd3的关系,同时,设定为满足以下条件式的值:
1≤kd2/kd1≤6
1≤kd3/kd2≤3
1≤kd3/kd1≤7。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坐物用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人体支承部的中心设定为从沿着座部的纵向中心线,从背部和座部的分界处朝前方水平距离50-100mm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坐物用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人体支承部的中心设定为从沿着座部的纵向中心线,从背部和座部的分界处朝前方水平距离100mm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坐物用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座部设有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弹性地敷设的面状支承部件,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坐物用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座部包括:
面状支承部件,沿前后方向弹性地敷设;
辅助面状支承部件,叠层在上述面状支承部件上,沿左右方向敷设,使得后端缘大致中央部位于从上述第一人体支承部的中心,沿着座部的纵向中心线,在50mm以上100mm不足的位置;
上述第一人体支承部的中心位于上述面状支承部件上,上述第二人体支承部的中心位于上述面状支承部件和辅助面状支承部件叠层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坐物用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状支承部件的后缘部与配设在座部后部的后部弹簧部件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坐物用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部弹簧部件是沿着宽度方向配置在座部的扭杆,臂部件安装在该扭杆上,支承框架与上述臂部件连接,上述面状支承部件的后缘部与上述支承框架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坐物用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部弹簧部件是螺旋弹簧,其固定在配置在座部后端的后端框架上。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坐物用座,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座部的前部,设有前部弹簧部件,其固定在上述面状支承部件的 前缘部,与上述后部弹簧部件一起,弹性地支承上述面状支承部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乘坐物用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部弹簧部件是沿着宽度方向配置在座部的扭杆,臂部件安装在该扭杆上,支承框架与上述臂部件连接,上述面状支承部件的前缘部与上述支承框架连接。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坐物用座,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面状支承部件的各侧缘部分别配设侧部弹簧部件,其架设在与座部的各侧框架之间,全部所述侧部弹簧部件的合成弹簧常数比上述后部弹簧部件的合成弹簧常数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未经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913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