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将柔性覆层体带粘接在支承体上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50361.0 | 申请日: | 200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5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P·梅西耶;P·朗万;E·伦哈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西洋造船厂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5/00 | 分类号: | B29C65/00;B29C65/50;F17C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全平 |
地址: | 法国勒瓦***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覆层 体带粘接 支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柔性覆层体带粘接在至少一柔性或刚性支承体上的粘接方法,所述覆层体(nappe)和所述支承体包括至少一例如铝制的金属薄片,所述金属薄片以夹层方式被粘接在两玻璃纤维织物之间,黏结料可保证玻璃纤维织物与铝之间的粘聚。
背景技术
该粘接方法特别用于在所述带和所述支承体承受很大应力、特别是热应力和/或拉伸力时使用。
这类带和支承体承受这种拉伸力的情况的特殊例子是在当这种带及支承体用于形成集成在承载结构例如船壳中的槽的绝缘密封壁时。
这些槽例如是用在运输液化气的船只上的槽。它们应完全密封并充分隔绝以装纳低温液化气并限制液化气的蒸发。
这些壁由两个相继的密封膜构成,即与装纳在槽中的产品接触的第一密封膜、和位于第一密封膜与承载结构之间的第二密封膜,这两个膜与两个绝热屏障交替。
因此,已知由与第一不锈钢膜结合的第一泡沫绝缘体和与柔性或刚性的第二膜结合的第二泡沫绝缘体构成的槽壁。该第二膜包括至少一例如铝制的连续金属薄片,该金属薄片作为夹层被粘接在两玻璃纤维织物之间,黏结料可以保证玻璃织物与铝之间的粘聚。
第二绝缘体位于船壳的一侧。
还存在一些壁,这些壁包括第一泡沫绝缘层和第二泡沫绝缘层,第一泡沫绝缘层与一种商业名称叫做“INVAR”的已知材料制成的膜结合,第二泡沫绝缘层与包括至少一例如铝制的金属薄片的柔性或刚性第二膜结合,并作为夹层被粘接在两玻璃纤维织物之间,黏结料可以保证 玻璃织物与铝之间的粘聚。“INVAR”指的是一种含有36%的镍并且在-200℃到+400℃之间热稳定的钢。
这些槽的绝缘密封壁由一组预制板形成,其在两个刚性板之间相继包括第二绝热层、第二密封膜和第一绝热层。然后第一密封膜安装在覆盖船只承载结构的预制板组上。
通常的方式是,每个预制板的整体形状为长方体,第一隔离件和第二隔离件从平面图看的形状分别为第一矩形和第二矩形,它们的边基本平行,第一矩形的长度和/或宽度小于第二矩形的长度和/或宽度,以便设置周沿凸边。
通过在两个相邻板之间插入绝热材料实现第二隔离屏障的连续性。
相邻预制板的周沿凸边和第一隔离件的侧壁形成能延伸在槽的整个长度、宽度或高度上的通道。
通道在放置第一膜之前被填满,以保证板所形成的密封的连续性。通过在通道中插入块体(pavé)实现第一隔离屏障的连续性。但是,为了保证第二膜在两板之间的结合处的密封的连续性,在所述块体就位之前用包括至少一连续金属薄片的柔性覆层体带(bande de nappe souple)覆盖所述周沿凸边。
这些板的安装需要非常严格的操作方式和高度的安装准确性,以保证槽的绝热性和密封性。
柔性覆层体带的粘接和这样实现的两个相邻板之间的密封性应特别准确,以便满足板之间的组装体所直接承受的随时间而不同的机械应力和强度。
实际上,这类船只的槽承受许多应力:
槽在充填前被冷却到非常低的温度,例如对甲烷大约为-160℃,甚至接近-170℃,由于材料的热收缩,这会在槽壁处产生变形;
船只在航行中承受许多应力,如海浪,这会导致船壳变形,并因此通过反响(répercussion)使槽壁变形;以及
装载货物的运动,这会在槽壁上产生过压或反压应力。
因此,相邻板之间的结合区是承受各种拉伸应力的区域,因此 它们应具有随时间变化良好的机械强度,以便不破坏第二密封屏障的连续性。
已经从现有技术了解一种在预制板的周沿凸边实现第二密封的方法,该方法在于:
进行粘接区的除尘;
在板的凸缘上施放环氧类或聚氨酯类的粘合剂,这种施放或者根据待涂粘合剂的表面取出预先称重过的粘合剂量之后利用刮刀,或者利用粘合剂施放装置,如注册号为FR 2004 0051648的法国专利申请中所描述的装置;
使粘合剂膜光整;
在施放有粘合剂的凸边上展开呈卷筒形式的可用的连续柔性带;
展平安放好的柔性带,以消除所有残余气泡;
将例如polyane(聚乙烯)类型的保护膜展开在已经就位的柔性带之上,以克服粘合剂从柔性带溢出的问题;且最后
在粘合剂的聚合过程中给粘接带加压,聚合时间取决于环境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西洋造船厂公司,未经大西洋造船厂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03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井固井系统
- 下一篇:防泄漏智能型煤气排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