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铸造品生产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55891.4 | 申请日: | 2006-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1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加藤洋明;长松轩慎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信高丘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2D29/00 | 分类号: | B22D29/00;B22D31/00;B22C7/00;B22D4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英俊;李瑞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铸造 生产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铸造品的铸造品生产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专利文献1公开了沿着构成封闭圆环形的传送线路串行配置了多个砂箱的铸造方法及铸造线。根据该结构,在构成封闭圆环形的传送线路的中央配置了造型装置。而且,沿着封闭圆环形的传送线路依次配置有浇注装置和铸型分解装置。并且,由造型装置造型的砂铸型沿着构成圆环形的传送线路被传送到浇注装置一侧,由浇注装置进行浇注,然后,沿着构成封闭圆环形的传送线路被传送到铸型分解装置一侧,由铸型分解装置进行分解。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转筒型砂处理装置,其具备:铸型分解装置,具有横向配置的呈长圆筒形状的转筒;搬入输送机,与铸型分解装置的转筒的入口开口相连;以及搬出输送机,与铸型分解装置的转筒的出口开口相连。根据该结构,在埋设有铸造品的砂铸型从入口开口被装入到转筒内部的状态下,转筒旋转。并且,通过旋转,铸造品在转筒的内部滚动,促进了铸物砂和铸造品的分离。由于入口开口形成在转筒的一端部,出口开口形成在转筒的另一端部,所以在转筒的整个长度上,铸造品在滚动,通过滚动促进了铸物砂和铸造品的分离。
再者,专利文献3还公开了一种具有铸型分解装置的砂回收装置,该铸型分解装置具有箱形的减压器。根据该结构,将包含浇注熔融液而形成的铸造品的整个砂铸型收容在铸型分解装置的箱形减压器的内部。在该状态下,利用真空泵等真空源对减压器的内部进行减压,使砂铸型中的存在于铸造品附近的水分冷凝层的水分沸腾。然后,利用通过沸腾产生的的压力使砂铸型粉碎,促进铸物砂与铸造品的分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263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2256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300718号公报
根据上述的现有技术,虽然能实现分解砂铸型的铸型分解装置(铸型分解部)的小型化和分解时间的缩短,但还不够充分。
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传送线路形成圆环状,在被圆环包围的空间容易发生盲区,小型化并不充分。再者,砂铸型的分解时间需要很长时间。
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使用了呈长圆筒形状的横向配置的转筒,所以转筒的轴长方向的长度越长,就能确保在转筒内部使铸造品滚动的距离越长,能够使铸物砂与铸造品分离。因此,转筒的轴长方向的长度变得越来越长,铸型分解装置也变得越来越大型化。再者,砂铸型的分解时间也需要很长时间。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使用了从外侧包围砂铸型整体的箱形减压器、与减压器相连的真空泵等真空源,因此,铸型分解装置变得越来越大型化。再者,为了获得真空而需要较长时间,砂铸型的分解时间需要很长时间。
再者,根据上述的专利文献1~3,分解时间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刚刚分解之后的铸造品的温度冷却至相当低的低温。所以,并不是能够执行加快分解后铸造品的冷却速度的控制冷却的构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铸造品生产线装置,即使不使用大型化的铸型分解装置,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分离铸造品和铸物砂,因此,能够使分解后的铸造品的温度维持在高温状态,能够实现加快分解后铸造品的冷却速度的控制冷却,再者,还能够谋求铸型分解部的小型化。
(1)第一技术方案涉及的铸造品生产线装置,同时具备:混砂部,将造型用铸物砂进行混砂;造型部,利用造型用铸物砂制造砂铸型,该砂铸型具备形成单个或多个铸造品的成型腔;浇注部,向砂铸型的成型腔浇注熔融液;铸型分解部,分解浇注后的砂铸型,其特征在于,在用铸型分解部分解砂铸型时,在利用铸造品支撑构件支撑了铸造品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下分解砂铸型。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涉及的铸造品生产线装置,在利用铸造品支撑构件支撑了铸造品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下分解砂铸型。因此,即使不使用现有技术(专利文献2、3)涉及的大型化的铸型分解装置,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分解砂铸型而分离出铸造品和铸物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信高丘株式会社,未经爱信高丘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58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