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微流结构的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02500.9 | 申请日: | 2007-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6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谢瑞青;邹渊翔;叶旭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结构 散热器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微流结构并利用其毛细力以加速散热流体进行散热循环的散热器与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金属材质的散热板在贴合发热组件进行散热时,多利用金属的导热性质将发热组件的热能传达至散热板以进行热能的散除。若对应可产生较大热能的发热组件时,就需要较大体积的散热板以增加热能传导路径。故为缩小散热板占用的空间及保持一般散热板所具有的散热效果,在散热板中配置多个热流导管。
请参照图1,其为现有散热板的分解示意图。此种散热板的设计方式为,先加工将一第一平板110形成具有多个热流导管111路径,再将此第一平板110焊合于未加工的一第二平板120上。将热流导管111的一端密封,并在加入一两相变化的工作流体后将热流导管111的另一端密封。
而为缩小热流导管111体积并使热流导管111接触最大散热面域,将热流导管111设计成为上宽下窄的形状。液态工作流体则流动于此热流导管111的尖端部位,并非填满于整个热流导管111中。其目的在于,当液态工作流体受热变化为气态时,可让此气态工作流体流动于热流导管111的放射部位,并藉由流动以将热能传导至第一平板110与第二平板120以散除热能。当气态工作流体散除热能后冷凝变回液态工作流体,以形成液气态循环来进行散热。
然而,现有技术具有无法避免的缺点。散热板一般是贴合于发热组件上,热能是从散热板的下板传导而来。因此热流导管111仅在尖端部位接触发热组件,所能承接并散除的热能有限。加上液态工作流体转化成气态工作流体的份量也不高,不易于放射部位进行流动而形成液气相散热循环,故热流导管111产生空间浪费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微流结构的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以使散热器藉由其微流结构以全面性的承接发热组件的热能,并藉由微流结构本身对散热流体所产生的毛细力以带动散热流体的流动,以形成液气相散热循环,藉此迅速的散除热能。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微流结构的散热器,贴合于一发热组件并藉液气相变化的散热流体散除此发热组件产生的热能,此散热器由一上微流模块与一下微流模块相对接合组成。上微流模块与下微流模块由二凹凸状的金属箔板个别接合于一上盖体与一下盖体所形成,上微流模块具有多个开放与闭封的上微流道,下微流模块则具有多个开放与闭封的下微流道。闭封的上微流道两端各开设有一上第一开口与一上第二开口,闭封的下微流道两端各开设有一下第一开口与一下第二开口。上第一开口对应下第一开口而上第二开口则对应下第二开口,且下微流模块的下微流道还供液相的散热流体流动于其中。
此散热流体传导热能时,转化为气相并经由下第一开口与上第一开口流向上微流模块。再通过上微流道流向上第二开口并传导热能于上微流道的金属箔板,以进行冷凝而转回液相。冷凝的散热流体经由上第二开口与下第二开口导回下微流模块。液相的散热流体与下微流道产生一毛细力作用,以导引散热流体从下第二开口流至下第一开口,以形成液气相散热循环来散除热能。
所述下微流道与上微流道为相互平行并以连续方式配置于金属箔板上。开放与闭封的下微流道间隔配置,开放与闭封的上微流道同样也是间隔配置。且下微流道与上微流道的横断面可为楔形、方形、三角形与多边形等。并且,散热流体可为纯水、丙酮、乙二醇或乙醇等,而金属箔板与上、下盖体的材质可为铜、铝、铝铜合金或碳钢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微流结构的散热器的制造方法,其制作方式为先提供二金属箔板并藉由冲压或锻造方式将此二金属箔板弯曲形成凹陷与凸起交替的多个沟槽;去除凸起的该沟槽两侧的部分顶边;提供二盖体以供该金属箔板个别接合以形成一上微流模块与一下微流模块,该盖体与该金属箔板形成多个微流道,凸起的沟槽所形成的微流道,其两侧形成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置入一散热流体于下微流模块中,此散热流体的高度不超过微流道的高度;以及对称接合上微流模块与下微流模块,并密封上微流模块与下微流模块的接合边。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本发明具有现有技术所无法达到的功效,即下微流模块的微流道能以最大的散热面域来承接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能。当散热流体承接热能而转化成气相时,上微流模块与下微流模块通过各自的微流道以区隔液相与气相的散热流体的流动路径,避免异相散热流体流动时相互干预对方的流动路径而降低散热效率。而微流道的截面面积十分细小,当液相散热流体流动于微流道时,微流道与散热流体产生一毛细力,以加速散热流体的流动,故可增加散热流体的液气相散热循环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25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