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蜂窝陶瓷湿坯体的横向切割与射频干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0668.2 | 申请日: | 200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2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孔德双;孔令仁;赵春桃;孔秋明;刘名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11/16 | 分类号: | B28B11/16;F26B3/347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志武;王鹏翔 |
地址: | 211304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蜂窝 陶瓷 湿坯体 横向 切割 射频 干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蜂窝陶瓷的加工工艺,尤其是蜂窝陶瓷湿坯体的横向切割与射频干燥方法。
技术背景
蜂窝陶瓷是一种多孔性的工业用陶瓷,它具有比表面积大、气流阻力小、低热膨胀、耐热冲击等特性,广泛用作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载体和高温燃烧的蓄热体。主要的制作工艺包括配料、混合、练泥、挤压、湿坯切割、干燥、干坯切割、烧成等,其中的湿坯切割和干燥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有关蜂窝陶瓷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已经不少,如CN 1827217A薄壁荃青石蜂窝陶瓷催化剂载体及制备方法、CN 1730431A一种荃青石质蜂窝陶瓷及其制备方法、CN1785895A一种制备较低热膨胀系数荃青石蜂窝陶瓷的方法等,但在涉及湿坯体切割工艺时均只简单地表述为“成型”或“挤出成型”,没有阐明工艺过程或细节。据了解,湿坯切割国内普遍采用垂直手工切割法,即用立式液压机将塑性泥料通过磨具垂直挤出,再以手工用金属丝切割成一定长度的湿坯体。该方法由于手工操作,常常因拉力不匀而使切割后的湿坯体精度差、易变形、孔洞易堵、生产效率低等弊端,需要可靠的机械方法取代。
蜂窝陶瓷湿坯干燥目前最常用的是微波干燥法,微波是一种电磁波,频率为300MHz-300KMHz,波长为10-3~10-1m,工业上常用2450MHz的微波。在电磁场作用下,极性水分子从随机分布状态转向依照电场的极性排列取向。在高频电磁场作用下,这些取向按交变电磁的频率不断变化,造成分子的运动和相互摩擦而产生热量,使得材料中的水被迅速加热、蒸发。而陶瓷不吸收微波,不会产生过度加热现象。缺点是大型微波功率设备的密度分布不够均匀,部分区域的功率还不够高、投资和运行费用大、设备易出故障,大剂量泄漏会影响人体健康。
射频和微波一样也是一种电磁波,频率范围从几Hz到近千MHz,相应的波长从若干km到0.3m,目前常用30MHz的射频。其干燥原理与微波相同,但射频干燥的优点是:(1)更能精确控制温度及湿度的一致性。样品中越潮湿的地方越能吸收射频能、就有越多的水被排除,使产品的湿度分布均匀;(2)能减少样品表面开裂或变形。射频干燥能使产品均匀收缩、消除应力,使产品内部至表面的湿度保持一致,样品湿度的均匀性也能避免机械加工时表面不开裂;(3)节约能源。随着样品内水分的蒸发,在较低的湿度时干燥器的功率会自动下降,已干燥样品的表面变成热绝缘体。同时射频干燥是一种直接的加热方式,干躁过程不浪费热量;(4)节约生产空间。由于热量能在瞬间渗透整个样品,因此样品在射频干燥阶段停留的时间短,缩小生产空间。射频技术应用于陶瓷产品和玻璃纤维材料干燥国外已有报道,国内仅有CN1724960公开了在纺织工业中一种应用射频技术干燥管纱的方法,但尚未见到有关用该技术干燥陶瓷产品、特别是干燥蜂窝陶瓷方面的专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首先在于提供一种蜂窝陶瓷湿坯体的横向机械切割方法,与国内目前使用的垂直手工切割方法相比,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在切割质量上(如湿坯体的切割精确度、形变、孔洞堵塞等)也有很大改进。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蜂窝陶瓷湿坯体的射频干燥方法,可使坯体湿度分布均匀、减少样品表面开裂或变形、干躁过程不浪费热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蜂窝陶瓷湿坯体的横向切割方法,首先使泥料通过模具挤压、以恒定的速度产生湿坯体,使待切割坯体在传送支架带动下以600mm/min~1000mm/min速度匀速向前移动。产生湿坯体以恒定速度移动时,同步移动、由不锈钢丝制成的切割器以40mm/min~60mm/min速度垂直向下切断湿坯体。切断的坯体又以1000mm/min~1800mm/min快速向前移动,与未切割的坯体分开,并随传送支架进入射频样品干燥室。切割器将上升到原来高度,并快速反向移动至最初位置,进行下次切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06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碳纳米管化学活性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实现用户多归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