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扣式锂锰电池自动化生产线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2830.4 | 申请日: | 200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80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兆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达立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6/00 | 分类号: | H01M6/00;H01M6/14;H01M10/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夏平;瞿网兰 |
地址: | 21301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扣式锂锰 电池 自动化 生产线 | ||
1、一种扣式锂锰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包括真空干燥手套箱(1)、负极壳体振动排料机(2)和正极壳体振动排料机(9),正极壳体振动排料机(9)和负极壳体振动排料机(2)均安装在真空干燥手套箱(1)中,在所述的真空干燥手套箱(1)中还安装有传送带(3)、锂带裁切装置(4)、锂材冲压成形装置(5)、隔离膜冲压成形装置(6)、电解液加注装置(7)、正极排料装置(8)、正极壳体与负极壳体组合装置(10)以及电池冲压封口装置(11),传送带(3)的两侧安装有为负极壳体(33)导向的导板(34,35),导板(34,35)之间形成一传送通道(310),负极壳体振动排料机(2)的出料口与传送带(3)的入料端相对,锂带裁切装置(4)、锂材冲压成形装置(5)、隔离膜冲压成形装置(6)、电解液加注装置(7)、正极排料装置(8)、正极壳体与负极壳体组合装置(10)、电池冲压封口装置(11)依次安装在传送带(3)的一侧或两侧,它们通过传送带(3)相连成一个连续工作的生产线,电池冲压封口装置(11)安装在正极壳体与负极壳体组合装置(10)的出料端,它或位于所述的真空干燥手套箱(1)中,或位于与所述的真空干燥手套箱(1)相通的第二干燥箱(12)中,在所述的真空干燥手套箱(1)或第二干燥箱(12)上设有电池成品出料口,其特征是所述的锂带裁切装置(4)主要由输入块(406)、定位块(407)、输出块(412)及微型冲床组成,将负极壳体(33)推离传送带(3)的输入块(406)安装在导板(34)与负极锂上料位置相对处,输入块(406)的一侧设有一个与负极壳体(33)相配的圆弧段(411),在与输入块(406)相对位置处的导板(35)的外侧安装有定位块(407),定位块(407)也设有一个与负极壳体(33)相配的圆弧形定位段(408)和一个与圆弧形定位段(408)平滑过渡的、与传送带前进方向相交的进料通道(409),所述的输入块(406)上的圆弧段(411)和定位块(407)上的圆弧段(408)形成一个包络负极壳体(33)并使其定位在定位块(407)中的定位凹槽;微型冲床的冲头(401)位于所述的定位凹槽的正上方,在冲头(401)的一侧安装有由上轮(416)和下轮(417)组成的定量供给轮组,锂带盘则安装在定量供给轮组的一侧,锂带被压装在上轮(416)和下轮(417)之间;所述的进料通道(409)的出口与传送通道(310)相通,在进料通道(409)的另一端设有将负极壳体(33)推入传送通道(310)中的输出块(4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式锂锰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其特征是所述的锂材冲压成形装置(5)主要由安装在传送带(3)一侧的冲床(501)、下模(507)、输入块(506)和输出块(512)组成,将负极壳体(33)推离传送带(3)的输入块(506)安装在导板(34)与冲床冲头相对位置处,输入块(506)的一侧设有一个与负极壳体(33)相配的圆弧段(511),下模(507)安装在与输入块(506)相对位置处的导板(35)的外侧,下模(507)也设有一个与负极壳体(33)相配的圆弧形定位段(508)和一个与圆弧形定位段(508)平滑过渡的、与传送带前进方向相交的进料通道(509),所述的输入块(506)上的圆弧段511)和下模(507)上的圆弧段(508)形成一个包络负极壳体(33)并使其定位在下模(507)中的定位凹槽,所述的冲床(501)的冲头位于该定位凹槽的正上方,在该冲头与负极壳体(33)之间穿装有隔离纸(513);所述的进料通道(509)的出口与传送通道(310)相通,在进料通道(509)的另一端设有将负极壳体(33)推入传送通道(310)中的输出块(512),隔离纸(513)的一端固定在放料盘上,另一端固定在收料盘上,放料盘和收料盘分别安装在冲床冲头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达立电池有限公司,未经常州达立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283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异形砌块及其形成的墙体结构
- 下一篇:自动焊接回走式收弧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