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吊顶轨道交通高架车站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46193.4 | 申请日: | 200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4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徐正良;黄启斌;沈国红;许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F1/00 | 分类号: | E01F1/00;B61B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恩田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洪磊 |
地址: | 200125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吊顶 轨道交通 车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尤其是一种站厅层不设吊顶的轨道交通高架车站。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轨道交通高架车站一般包括站台层和站厅层。站台层设置在上方,由高架桥梁支撑。站厅层设置在站台层的下方,有闸机、售票亭、指示牌等设施,通常采用建桥分离的形式,即站厅层的结构与高架桥梁结构完全脱离。
现有的站厅层通常由土建和装修构成,外部装修材料一般为涂料、铝板、面砖、石材,内部装修材料一般由吊顶、墙面、地面、立柱构成。公共区内需吊顶,净空多为3m。为了敷设管线及吊顶,需要在站厅层上施做顶板,同时兼顾防雨功能。因此内部空间梁柱多。
现有的采用建桥分离形式的站厅层,具有以下缺点:
1.工程实施界面多(土建、装修、安装),总施工周期长。
2.建成运营后装修的维修、保养费用高。
3.由于内部空间梁柱较多,建筑布置比较局促,而且立柱众多会阻碍视线,使乘客不容易找到目标方向。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车站建筑形式作出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方便、维修保养费用低且能改善乘坐的环境的无吊顶轨道交通高架车站。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吊顶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由站台层和站厅层构成,所述站台层包括架设在门式墩上的轨道梁和站台梁,所述的轨道梁和站台梁由清水混凝土现浇一次成型并兼作站厅层顶板,并在轨道梁和站台梁之间的接缝处作柔性防水处理。
上述的轨道交通高架车站,所述的站台梁为∏形结构内部空间敷设管线。
上述的轨道交通高架车站,所述的轨道梁和站台梁的跨径相同。
上述的轨道交通高架车站,所述的站厅层在顶板和地底之间设置有外侧墙,在外侧墙与轨道梁和/或外侧墙与站台梁之间的接缝处作柔性防水处理。
上述的轨道交通高架车站,所述站厅层设有公共区,立柱设置在公共区外侧墙的角部空间。
上述的轨道交通高架车站,所述公共区包括设置在中部的非付费区和设置在两端的付费区。
上述的轨道交通高架车站,所述轨道梁和站台梁的跨径以及公共区长度为30米。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建桥合一的结构体系,把站房结构与高架桥梁结构结合在一起,轨道梁和站台梁全都架设在门式墩上,轨道梁和站台梁的跨径统一为30m,站台梁为∏形结构,内部空间供敷设管线用。这样不仅结构体系简单、明了,大大减少了站厅层立柱的数量,而且节省了工程投资。
2.车站采用清水混凝土浇筑成型的轨道梁和站台梁兼作站厅层的顶部,可以不再需要吊顶来做为装修的一部分。因此本发明的车站中没有以往通常使用的站厅层顶板。同时由于没有了站厅层顶板,可以把支撑顶板的梁、柱全部简化掉,从而可以减少施工量,缩短施工周期,维修保养也很方便。
3.由于站厅层公共区内的立柱均设置在墙角,公共区内不另外设置立柱,不会阻挡乘客的视线,使乘客很容易就找到目标方向。而且,因为去除了站厅层的顶板,站厅层的净高可以达到4.5m左右。这样在平面上没有了立柱阻碍视线,在高度上又提升了净高,使站厅层内部更加开阔明亮,提高了乘客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的横剖面图。
图2为车站站厅层公共区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无吊顶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由站台层1和站厅层2构成。本实施例中,站台层1是站台处于中间,两侧为轨道的形式。本发明也可应用在中间为轨道,两侧为站台的形式。
如图1所示,该站台层1包括架设在门式墩3上的轨道梁4和站台梁5,站台梁5处于中间,轨道梁4分别处于站台梁5的两侧。轨道梁4和站台梁5的跨径相同,以30米较佳,并采用清水混凝土现浇一次成型。
该轨道梁4和站台梁5兼作站厅层2的顶板。轨道梁4和站台梁5之间的接缝处需作柔性防水处理。在本实施例中,站台梁的截面形状为两段∏形结构51一体连接而成,管线敷设在该∏形结构51中。
站厅层在顶板和地底之间设置有外侧墙6,在外侧墙6与轨道梁4之间的接缝处作柔性防水处理。
如图2所示,站厅层设有公共区7,立柱3,即门式墩,设置在公共区7外侧墙的角部空间。所述公共区包括设置在中部的非付费区71,和设置在两端的付费区72。公共区长度L为30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61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5,6-二氢-吡喃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桩腿合拢定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