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制木炭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8662.6 | 申请日: | 200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79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永森 |
主分类号: | C10B53/02 | 分类号: | C10B5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7000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制 木炭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制木炭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机制木炭,可以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各行领域,如小到取暖、烘烤食物、大到工业冶炼、炸药制作等。传统获得机制木炭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将木材高温炭化后实现,由于这种制造方法所需原材料木材的成本高,同时大量的砍伐林木资源也不利于生态环保,为此利用紫茎泽兰、松针及各种树枝制造机制木炭的方法,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更科学和更有益的新方法。
如公开号CN1664065A的中国发明,提供了一种将农林固体废弃物与木制油按质量比为2~5∶1混合后高温炭化得到机制木炭方法。
如公开号CN1765739A的中国发明,提供了一种将紫茎泽兰与水、碳酸钾或氯化锌混匀,经超声波处理,再送入微波辐射装置加热活化,然后进行酸洗、水洗、烘干得到活性炭方法。
以及还有更多方法,但这些制造方法基本上都需要在制造中添加其它辅助材料实现,为此不仅增加了制造成本还复杂了制造方法;特别是这种各种化学成分含量较高的机制木炭,人们长期直接使用后,必然将存在一定的危害;另外,就同一种制造方法框架下,可以具体实现加工的原材料类别不够丰富,给制造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以上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任务是:提供一种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辅助材料,只需要通过控制原料成型时的挤压压力和温度大小,以及炭化时的燃烧程度和时间值,就能单独利用松针、紫茎泽兰、各种树枝或其混合物生产制造获得机制木炭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如下工艺步骤实现:
一、将原料紫茎泽兰、松针、各种树枝或者其混合物,实施第一次烘干,使其水份含量≤20%;
二、将原料粉碎使其颗粒大小达到≤3毫米。
三、将原料第二次烘干,使其水分含量达到≤5%。
四、将原料通过控制木炭制棒机的挤压压力和温度,制成直径为4厘米或5厘米、长度为50厘米、形状为圆形或棱形的炭棒。
该挤压压力和温度为下列之一;
1)原料为紫茎泽兰,工作温度控制在550~650℃,挤压压力300吨;
2)原料为松针,工作温度控制在650~700℃,挤压压力400吨;
3)原料为树枝,工作温度控制在500~550℃,挤压压力220吨;
4)原料为紫茎泽兰、松针、树枝中任其两种原料以上的混合物,工作温度控制在450~500℃,挤压压力260吨;
五、原料送入炭化窑燃烧炭化,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点火:将炭棒引燃到10分之1时,停止向炭化窑供氧,但保持排气孔畅通;
第二阶段断气燃烧:将炭化窑的排气量控制在最小的流量,然后再逐步增大到最大排气量,即逐步到完全开启出气孔,这一逐步增大燃烧过程保持在72小时完成为宜;
第三阶段进气燃烧:开始供氧并逐步增大供氧,使其炭棒开始燃烧,这一逐步增大供氧燃烧过程保持在10小时完成为宜;
第四阶段高温炭化:增大到最大供氧量,使其炭棒完全充分的燃烧,这一逐步增大到最大供氧燃烧过程保持在4小时完成为宜;然后逐步停止供氧与排气,使其炭棒停止燃烧熄灭,使其排除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成分,这一停止供氧与排气环节控制在8个小时完成为宜。
六、待炭化窑自然冷却到40℃以下,即可将炭棒取出获得成品环保机制木炭产品。
采用如上方案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方法制造机制木炭取料广泛,不仅可以单独适用紫茎泽兰、松针、各种树枝,还可以是其混合物;同时在生产中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机器,所以生产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并且生产中也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辅助材料,所以制造获得机制木炭对人体无毒无害,特别是利用松针制造获得的机制木炭用于烧烤食物,味道独特口感更佳;同时也为有害的紫茎泽兰,提供了一种变废为宝的资源化生产途径。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的是炭化窑的外观示意图。
图中标号如下:
1炭化窑 2出气孔 3点火门
4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利用紫茎泽兰为原材料实施加工。
一、第一次烘干:采收4.5吨紫茎泽兰,然后凉干或烘干,使其水份含量<10%,约能获得3.5吨干料。当然原料越干越好,这样更有利于下一步的破碎。
二、粉碎:通过粉碎机使其颗粒大小达到<3毫米,一般采用普通农用粉碎机粉碎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永森,未经王永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86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