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型结构物体的滑移装船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8604.1 | 申请日: | 2007-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255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房晓明;樊之夏;李文民;周延东;郝军;汪莉;孙伟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7/60 | 分类号: | B65G67/60;B65G67/6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胡婉明 |
地址: | 10001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结构 物体 滑移 装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物体的装船方法,尤其提供了大型结构物体的滑移装船方法。
背景技术
已有技术的海港码头,将普通货物向轮船上进行装船作业,一般用各种吊装机械或设备即可。对于工程结构物,通常由大型浮吊靠泊码头将结构物吊起装到驳船上。但这种动用浮吊的方法费用十分昂贵,而且无法解决超出浮吊的吊重范围及跨距范围以外的结构物装船的问题。因此,在海洋油气田的开发中,钻井平台等大型结构物体的装船作业就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拖拉滑移装船方法就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在运输驳船的甲板和码头上分别设置两条滑道,使驳船甲板上的滑道与码头上的滑道对齐,根据结构物体本身的形式在其底部安装连续或间断的滑靴,使滑靴座落在两条滑道上。装船时,采用牵引机械拖拉的方法使大型结构物体在两条滑道上滑移,最终达到将结构物体装上运输驳船的目的。
拖拉滑移装船方法的关键,是结构物体在两条滑道上滑移时,要始终保持驳船与码头的滑道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这就需要在结构物体拖拉滑移装船过程中,时时对运输驳船在水中的状态进行调平,以使驳船的滑道与码头的滑道始终保持对齐。驳船调平受结构物体装船过程中自身重量对驳船的压载量变化的影响,更要受到海洋潮汐变化的影响,因此,驳船调平的过程就是根据装船现场的多种工况,对驳船进行压载调节的过程。
利用调节驳船舱内压载水的方法,补偿潮汐和结构物体在装船过程中自身重量对驳船的压载量,是驳船调平的常用手段。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用手工方法,计算出多种工况的压载表,并结合现场情况来满足驳船调平的要求,这种方法计算出的工况数据多。例如,结构物压在船上的荷载与潮高两种变量进行组合,如:结构物给船的重量分为重、较重、中等、较轻、轻5种工况,同时,如果按潮汐每0.2米为一个工况,那么三米的潮汐使工况被分为15种,二者排列组合就将形成75种工况。则手工计算调载表须75张。
已有技术的大型结构物体的滑移装船方法存在如下缺陷:
工作量大、速度慢、现场应变能力差,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海洋油气田开发的实际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比手工计算压载表更精确,多重工况数据划分更细,速度快、现场应变能力强的大型结构物体的滑移装船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一种大型结构物体的滑移装船方法,该方法根据结构物体本身的形式,在结构物体底部安装滑靴,使驳船的滑道与码头的滑道对齐,调节驳船的船舱内压载水为补偿海水的潮汐和结构物体上船重量的变化引起的驳船水平度和驳船滑道水平面标高的变化,始终保持驳船和码头的滑道面在同一水平面上,保障驳船压排载调平系统利用牵引机械系统的配合工作,将大型结构物平稳地拖拉滑移到驳船上。
而且,该方法所述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设定影响因素指标,按照结构物体滑移装船的滑移步骤,用程序分别计算出每一步滑移结构物体时的潮差范围内驳船的平衡状态;
第二步,统计现场潮位测量数据,确定对潮汐表的修正值;
第三步,编制驳船调平数据表;
第四步,装船前根据当时码头标高、潮位变化、驳船自重数据,对驳船进行压载水调平,将驳船和码头的滑道面调节到同一水平面上;
同时指定一部分位于船舯部位的压载舱的压载量保持恒定,驳船艏部和艉部的压载舱处于随时调整状态,当驳船艏部和艉部的两组压载舱的压排载能力耗尽后,启用船舯部位的压载舱,
第五步,结构物体滑移装船开始后,选择驳船艏部和艉部的两组压载舱进行压水和排水,用以纵向平衡结构物体给驳船的荷载,当驳船艏部和艉部的两组压载舱的压排载能力耗尽后,启用船舯部位的压载舱,用以纵向平衡结构物体给驳船的荷载,
同时选择驳船左右两舷最外侧的压载舱进行压水和排水,用以横向平衡结构物体上船左右偏心产生的荷载,当左右两舷最外侧的压载舱的压排载能力耗尽后,启用其他部位的压载舱,用以横向平衡结构物体上船左右偏心产生的荷载。
该影响因素指标包括码头标高、码头滑道的高度、滑移装船期间的潮差变化、所用驳船的型深、驳船滑道高度和结构物的摆放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86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