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汽油醚化工艺及含该工艺的催化裂化汽油改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64669.7 | 申请日: | 200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0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吉春;申建华;李长明;林泰明;王玫;薛英芝;孙世林;王洛飞;田亮;李金阳;刘飞;赵清燕;黄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茵 |
地址: | 100011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油 化工 工艺 催化裂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轻汽油醚化工艺及含该工艺的催化裂化汽油改质方法,特别是催化裂化汽油中轻汽油经与甲醇醚化成含氧醚类化合物,重汽油经加氢脱硫改质为清洁汽油的组合工艺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车用汽油的发展趋势是无铅,高辛烷值,低蒸汽压,低烯烃和高含氧量。催化裂化汽油(简称FCC汽油)是车用汽油的重要来源之一。汽油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车用汽油的各项指标和环保要求。由于汽油含铅量的减少会带来汽油辛烷值的下降,同时,FCC汽油中的烯烃含量体积分数高达40~60%,汽油烯烃含量的提高,致使汽油排放物达不到世界环保法规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汽油质量差距较大。因此,寻求合理的汽油改质技术,降低FCC汽油中的烯烃含量而又不降低汽油的辛烷值,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工艺技术问题。
FCC汽油中含有大量的C4~C6活性烯烃,活性烯烃可与甲醇进行醚化反应,可生成低蒸汽压和高辛烷值的含氧醚类化合物,在降低烯烃含量的同时,可以提高车用汽油的辛烷值,降低造成烟雾以及低空臭氧形成的轻烃挥发,减少汽车尾气中CO、CxHy的排放。因此,通过对FCC轻汽油醚化、重汽油加氢脱硫的组合工艺技术,将汽油中的部分烯烃转化为醚类物质,提高汽油的安定性和辛烷值,也可降低汽油中的烯烃含量和硫含量。研究开发FCC汽油改质新技术,将为我国炼厂汽油合理改质提高一条新的途径,以生产品质稳定,性能优良,符合环保法规的清洁汽油。
轻汽油作为一种汽油改质的新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竞相开发汽油醚化的工业应用新技术,但国内外各石化公司在醚化原料的轻汽油馏分馏程的选择切割和醚化工艺技术上不尽相同。《石化技术与应用》第20卷第三期(184~189)中报导了国内外降低FCC汽油中硫和烯烃含量的方法。
Neste工艺先将FCC汽油切出轻汽油和重汽油两部分,轻汽油经碱洗脱硫醇后进入固定床醚化反应器,在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存在下,轻汽油中的C5、C6活性烯烃与CH3OH反应成相应的C5醚和C6醚;CDTech催化蒸馏处理FCC工艺先将FCC汽油进行双烯加氢,而后FCC汽油进行分馏成轻汽油和重汽油,轻汽油去醚化或烷基化,但其采用催化蒸馏法,故反应与蒸馏在同一设备中,从催化蒸馏塔顶采出轻汽油,塔底采出重汽油,而轻汽油去进行醚化,又经催化蒸馏塔深度醚化,RIDOS工艺首先将FCC汽油进行切割成轻汽油和重汽油两部分,轻汽油经碱洗除硫醇,而重汽油则进行加氢脱硫降烯烃,重汽油先经RGO-2型保护催化剂层,在缓和的条件下加氢脱双烯,然后再进行加氢脱硫(HDS)装置,在300℃下加氢脱硫并加氢异构化。CN1026332C公开了一种含烯烃汽油的临氢醚化方法,CN89105065公开了一种含烯烃汽油醚化方法,是使汽油通过装有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膨胀床反应器进行醚化反应,CN200410003406.1公开了一种含烯烃轻汽油醚化方法,一段用非贵金属催化剂脱双烯、脱碱氮,二段进行临氢醚化。
在《石油炼制译丛》1987,9(12-17)中报导了Mobil公司的轻汽油醚化工艺,该工艺是将过量的低级醇和轻汽油混合,先进行第一次醚化,然后进行分馏,轻馏分中含有低级醇和C5以下的烃类,重馏分中含有醚和C5以上的烃类,轻馏分再进行醚化,工艺特点是在第一次醚化时采用酸性催化剂,第二次醚化采用金属硅酸盐催化剂。Mobil公司的另一种轻汽油醚化工艺是以初馏点~120℃FCC轻汽油馏分为醚化原料,并混合一定量的甲醇和氢气,先通过装有Pd/β沸石催化剂的临氢醚化反应器,使轻汽油中的双烯烃加氢饱和,然后再通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进行第二次醚化,从而降低汽油中的烯烃,提高汽油辛烷值。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46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