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盐度咸鸭蛋的腌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70546.4 | 申请日: | 2007-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8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宋淼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淼泉 |
主分类号: | A23L1/32 | 分类号: | A23L1/32;A23B5/12;A23B5/18;A23B5/14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0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盐度 咸鸭蛋 腌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盐度咸鸭蛋的腌制方法,属于咸鸭蛋腌制方 法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生产咸鸭蛋的历史悠久,由于咸鸭蛋食味鲜美可口,营养丰 富,深受国民的欢迎,近年来我国鸭蛋年产量350-400万吨,有一半以 上用于加工咸蛋,我国年生产咸鸭蛋200万吨以上。但咸鸭蛋的蛋白 中氯化钠含量偏高,口味偏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统食 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当今医学界认为食过量的氯化钠是心血 管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因此现在有不少人吃咸鸭蛋,只吃蛋黄,不 吃蛋白,使咸鸭蛋的利用率大大降低,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 影响了鸭蛋加工产业的发展。
咸鸭蛋的基本原理如下:
咸鸭蛋主要是用食盐(氯化钠)腌制而成。咸鸭蛋腌制过程,就 是氯化钠通过蛋壳及蛋壳膜向蛋内进行渗透和扩散的过程。
在腌制过程中,氯化钠溶液产生很大的渗透压,氯化钠通过气孔而 渗入蛋内,使蛋内的水份脱出,降低了蛋内水份含量,从而使氯化钠 浓度提高。氯化钠浓度越高,渗透的速度越快。
氯化钠转移的速度除与氯化钠浓度成正比外,还和温度及腌制方法 等有关,研究发现,钾、镁、钙盐的存在,可延缓氯化钠向蛋内渗透 的速度;蛋中的脂肪对氯化钠的渗透有相当大的阻力,这也是咸蛋蛋 黄不咸的原因之一。
氯化钠在咸蛋的含量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主要表现为蛋白 中氯化钠含量的增加,蛋黄中因脂肪含量高会影响氯化钠的渗透性和 扩散性,使蛋黄中的氯化钠含量增加不多。
当今的咸鸭蛋的腌制方法,有灰包法、泥包法、涂布法、盐水浸 渍法等,但蛋白的氯化钠含量都偏高,一般在8%以上,有的甚至在10% 以上。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使蛋 白的氯化钠含量控制在4%左右并保持咸鸭蛋固有特性的低盐度咸鸭 蛋的腌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低盐度咸鸭蛋的腌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挑选符合加工要求的鸭蛋;
(2)对鸭蛋进行清洗,再将清洗后的鸭蛋放入到浓度为0.5%~1% 的Ca(Ocl)2消毒液中浸泡5~15分钟进行消毒;
(3)配制甲、乙两种腌液
甲液:用开水和食品级食盐配制成波美氏度19度的腌液, 并加放白酒,其中腌液和白酒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98.8%~99.8%和 0.2%~1.2%;
乙液:用开水和食品级食盐配制成波美氏度4.5度的腌液, 并放入氯化钾和白酒,其中腌液、氯化钾、白酒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 98.3%~99.6%、0.2%~0.5%、0.2%~1.2%;
(4)采用食品级塑料桶或缸,清洗、消毒后盛腌液,再放入消毒 过的鸭蛋,放满后上面用塑料网盖好,再用适当的、消毒过的块状物 压住,腌液必须满过蛋面2cm以上,最后在塑料桶或缸上加上覆盖物; 其中第1~15天的腌液采用甲液;第16~30天的腌液换成乙液;同时腌 制房必须保持干燥、清洁,室温保持在20~25℃。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甲液、乙液内加放的白酒的酒精度为 40度~60度。
本发明低盐度咸鸭蛋的腌制方法,根椐氯化钠通过气孔而渗入蛋 内,必须先通过蛋白再渗透进蛋黄,而蛋黄中因脂肪含量高会影响氯 化钠的渗透性和扩散性,要使蛋黄成熟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但如 果按常规腌制液氯化钠浓度始终一致的话,那等蛋黄成熟的时候,蛋 白含氯化钠一定是很高了。我们采取分阶段不同氯化钠浓度的浸渍法, 前期用高浓度氯化钠的甲液,后期用与当时蛋白含氯化钠浓度接近的 乙液,既可与此时的蛋白保持渗透压平衡,避免出现蛋壳破裂,又不 会有过多的氯化钠渗入蛋白,而蛋白中的氯化钠仍能继续向蛋黄渗透, 既可使蛋黄成熟,也可使蛋白的氯化钠含量不至於再高。
根椐“钾、镁、钙盐的存在,可延缓氯化钠向蛋内渗透的速度” 的原理,我们在第二阶段(第16~30天)的腌液中添加了氯化钾,既 有利于第一阶段(第1~15天)的高浓度氯化钠向蛋黄内渗透,也可缓 解蛋白中氯化钠浓度的快速增高,有效控制蛋白中的氯化钠的浓度, 达到低盐度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淼泉,未经宋淼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05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