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传输控制信令的设备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85155.X | 申请日: | 200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22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迎阳;李周镐;张玉建;李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B7/06 | 分类号: | H04B7/06;H04B7/26;H04J11/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戎志敏 |
地址: | 100101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输 控制 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传输控制信令的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3GPP标准化组织已经着手开始对其现有系统规范进行长期的演进(LTE)。在众多的物理层传输技术当中,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下行传输技术和基于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SCFDMA)的上行传输技术是研究的热点。
根据现有的关于LTE的讨论结果,如图1所示是LTE系统下行帧结构,在LTE系统中的无线资源是指系统或用户设备可以占用的时间和频率资源,可以用无线帧(radio frame)(101-103)为单位来做区分,无线帧的时间长度与WCDMA系统的无线帧的时间长度相同,即其时间长度为10ms;每个帧细分为多个时隙(slot)(104-107),目前的假设是每个无线帧包含20个时隙,时隙的时间长度为0.5ms;每个时隙又包含多个OFDM符号,根据目前的假设,LTE系统中有效OFDM符号的时间长度约为66.7μs。OFDM符号的CP的时间长度可以有两种,即短CP的时间长度大约为4.8μs,长CP的时间长度大约16.7μs,长CP时隙用于多小区广播/多播和小区半径非常大的情况,短CP时隙(108)包含7个OFDM符号,长CP时隙(109)包含6个OFDM符号。根据目前的讨论结果,传输时间间隔(TTI)是1ms,即等于两个时隙的时间长度。
在通信系统中,基站通过在每个调度时刻发送层一/层二控制信令完成资源分配和对各个用户设备的收发的控制。按照不同的资源分配的功能,相应的层一/层二控制信令的比特数一般是不同的。例如在当前LTE的讨论中,层一/层二控制信令可以分为下行调度控制信令和上行调度控制信令,因为系统中在上行或者下行调度时需要发送的控制信息不同,他们的比特数一般是不同的。下行调度控制信令又可以分为调度分布式资源分配的控制信令和调度局部式资源分配的控制信令,一般情况下它们的比特数也是不同的。
另外根据LTE中对控制信道的研究结果,对每一种特定功能的控制信道,采用两种以上(包括两种)的传输格式,即采用不同的MCS(Modulation& Coding Scheme),有利于提高物理层资源利用率和平均相邻小区之间的干扰。
综合以上两种因素,即不同功能的控制信令的比特数一般不同,相同功能的控制信道可能采用不同的MCS,这两种因素导致了在物理层存在多种类型的控制信道。注意:不同功能的控制信令的MCS配置可以是不同的,即一方面不同功能的控制信令的MCS的种类数可以不相同;另一方面不同功能的控制信令的MCS的精确值可以不是完全相等,只是比较接近,这里可以认为这些近似相等的MCS是同一个MCS。不失一般性,假设系统为每种不同功能的控制信令配置相同数目的MCS,记按照功能把控制信令分为M种,采用的MCS有N种,这时物理层控制信道的类型数可以达到M·N种。值得注意的是在综合考虑控制信令的比特数和MCS后,不同类型的控制信道需要的物理层时频资源的个数可以是相等的。
假设一个子帧内的OFDM符号的个数为N,并且控制信令只能在子帧内的前n个OFDM中传输,按照目前LTE中的讨论结果,N=14和n≤3。同时按照目前LTE的讨论结果,下行数据传输最早可以开始于层一/层二控制信道结束的OFDM符号。根据需要传输的控制信道的数量,控制信道一般不能占满第n个OFDM符号,这些未用于控制信道的子载波可以用于下行数据传输。按照目前LTE中的讨论结果,如果控制信道结束于第3个OFDM符号,下行数据传输可以开始于第3个OFDM符号;如果控制信道结束于第2个OFDM符号,下行数据传输可以开始于第2个OFDM符号,依次类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51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