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裂化产物分离与加氢精制的组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98845.9 | 申请日: | 200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41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强;张久顺;常学良;鲁维民;许友好;毛安国;张执刚;胡云剑;屈锦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0 | 分类号: | C10G6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裂化 产物 分离 加氢精制 组合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个加氢处理工艺过程和至少一个不存在氢的情况下的精制过程处理烃油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催化裂化产物的分离和精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世界各国均对车用汽油的硫含量、烯烃含量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限制指标。目前,我国车用汽油以催化裂化(FCC)汽油为主,约占成品汽油量的80%。FCC汽油硫含量、烯烃含量高,而且,随着FCC加工原料的重质化,FCC汽油中硫含量和烯烃含量将进一步增高。因此,降低FCC汽油中硫含量和烯烃含量是控制车用汽油中硫和烯烃含量的主要途径。
目前,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国内外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1)改进催化裂化工艺和催化剂;2)催化裂化原料加氢处理;3)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后脱硫处理。
在催化裂化工艺方面,主要通过强化氢转移反应和裂化反应将汽油中的部分硫化物转化为H2S,以降低汽油中的硫含量。由于催化汽油中的硫化物大部分为噻吩类硫化物,一般噻吩和噻吩类化合物在催化裂化反应系统的转化率较低,很难达到严格的汽油质量要求。如CN1279270A可以将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降低15%左右。在催化裂化催化剂和助剂方面,国内外也做了大量工作,但通常只能将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降低10~30%。
催化裂化原料加氢处理是解决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方面可以改善催化裂化产品分布,降低催化汽油硫含量;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催化裂化烟气中NOX和SOX的排放量。催化裂化原料加氢预处理在技术上比较成熟,其缺点是投资较大,耗氢较高,对重质和劣质原料催化剂使用周期短。
对催化裂化汽油后脱硫处理的研究和方法最多,包括非加氢处理和加氢处理方法。非加氢方法有吸附脱硫、生物催化脱硫以及水蒸气催化脱硫。
CN1465666A提出了一种汽油深度脱硫降烯烃的方法,将汽油馏分切割为轻、重馏分,轻馏分经碱精制脱硫醇,重馏分经加氢精制,然后再将精制后的轻、重馏分混合得到汽油产品。
US6103105公开了一种降低汽油硫含量的方法,其特征是将催化裂化汽油分割成轻、中、重三种馏分,其中的中、重馏分去加氢脱硫。
CN1542085A公开了一种催化裂化汽油的分离方法。其内容是在常规催化裂化系统装置中增设汽油分馏部分。常规流程中出稳定塔的稳定汽油进入汽油分馏部分分离出轻汽油和重汽油产品。为汽油深度加工降烯烃和脱硫工艺、醚化工艺提供原料。
CN1458227A公开了一种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的方法,在催化裂化分馏塔塔顶原有常规冷凝冷却系统上建立二级冷凝冷却系统,用于分离出粗汽油的轻馏分(<80~110℃馏分)再进行用以降低汽油烯烃的催化改质反应。返回改质提升管的轻汽油的烯烃含量就是主提升管催化裂化轻汽油的烯烃含量,所需要的工艺条件较为缓和,需要改质的汽油量相应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的烯烃含量可大大降低,辛烷值不降低,满足有关的环保要求。
以上几种方法均为将汽油分割,按烯烃、硫在汽油中不同流程范围内的分布分别进行处理,达到生产清洁汽油的目的。但是,都是以催化裂化吸收稳定后的稳定汽油为切割原料,吸收稳定过程吸收效果差,吸收剂用量大,吸收稳定系统能耗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催化裂化产物分离与加氢精制的组合方法,以较低的能耗降低汽油中的硫含量。
一种催化裂化产物分离与加氢精制的组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催化裂化反应系统沉降器逸出的油气引入主分馏塔,经主分馏塔从下往上依次分离出油浆、回炼油、重柴油、柴油和塔顶油气,将塔顶油气送至汽油分离系统,分离出C4以下馏分、轻汽油馏分和重汽油馏分;
(2)分离出的C4以下馏分和轻汽油馏分引入原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精制系统得到C4以下馏分产品和轻汽油产品;
(3)分离出的重汽油馏分引入加氢反应器,与加氢精制催化剂接触和氢气进行加氢精制反应,反应后得到重汽油产品。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将得到的轻汽油产品和重汽油产品调合,得到清洁汽油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88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