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连续本体法的消光注塑级ABS聚合物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99317.5 | 申请日: | 200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86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梁成锋;朱结东;舒纪恩;田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化国际(苏州)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79/02 | 分类号: | C08F279/02;C08F287/00;C08F4/32;C08F2/38;C08F2/44;C08F2/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业平;张天舒 |
地址: | 100045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连续 本体 注塑 abs 聚合物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基于连续本体法的消光注塑级ABS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橡胶溶解于单烷基乙烯基芳烃单体和不饱和腈单体混合物内形成橡胶溶液,并与溶剂和引发剂混合后,作为主进料加入第一反应器内进行接枝聚合反应;
其中,所述橡胶为玻璃化转变温度不大于85℃的共轭1,3-二烯烃橡胶或玻璃化转变温度不大于85℃的共轭1,3-二烯烃橡胶和可共聚的单烯属不饱和单体的共聚物和/或嵌段共聚物;
2)将所述步骤1)中主进料在第一反应器内的聚合产物加入第二反应器,进行相转化聚合反应,在第二反应器完成相反转后橡胶重量平均粒径0.3-1.7微米;
3)将橡胶溶解于单烷基乙烯基芳烃单体、不饱和腈单体混合物内形成橡胶溶液,并与溶剂和引发剂经混合后,制得次进料,加入接枝反应器内进行接枝和相转化聚合反应至聚合产物中固体含量为38-45%,进料量为150-450ml/h,反应温度为90-115℃,搅拌速度为50-200rpm,制得的聚合产物与所述步骤2)制得的聚合产物通过静态混合器混合均匀,加入后续至少两个反应器中继续进行聚合反应;
其中,所述橡胶为玻璃化转变温度不大于85℃的共轭1,3-二烯烃橡胶或玻璃化转变温度不大于85℃的共轭1,3-二烯烃橡胶和可共聚的单烯属不饱和单体的共聚物和/或嵌段共聚物;
4)将从最后反应器中排出的物料,脱挥分离,挤出造粒,得到消光注塑级ABS聚合物,其中橡胶重量平均粒径不大于1.7微米,橡胶相分布Dw/Dn至多是2.2,橡胶含量为10-18%,单体转化率65-8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步骤1)中主进料在第一反应器内的聚合产物加入第二反应器,与附加单体一起进行相转化聚合反应,
其中,所述附加单体为下述物质的一种或多种: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基酯、甲基丙烯酸及相应的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氯乙烯、溴乙烯、偏二溴乙烯、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基酯、马来酸二甲基酯、马来酸二乙基酯、马来酸二丁酯、马来酰亚胺、N-甲基马来酰亚胺、N-异丙基马来酰亚胺、N-丁基马来酰亚胺、N-己基马来酰亚胺、N-辛基马来酰亚胺、N-十二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N-2,3-二甲苯基马来酰亚胺或N-2,4-二甲苯基马来酰亚胺;
附加单体的加入量为橡胶溶液重量的1-2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中:
主进料在第一反应器内聚合反应至聚合产物中固体含量为20-30%,进料量为1200-2000ml/h,反应温度为90-115℃,反应压力为5-12个大气压,搅拌速度为50-200rpm;
所述步骤2)中:
主进料在第二反应器内聚合反应至聚合产物中固体含量为30-45%,反应温度为100-125℃,反应压力为5-12个大气压,搅拌速度为50-200rpm;
所述步骤3)中:
进行聚合反应至聚合产物中固体含量为45-75%,反应温度为120-170℃,反应压力为5-12个大气压,搅拌速度为5-70rpm。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橡胶溶液的总重量为100%计,单链烯基芳族单体含量为40-60%,不饱和腈含量为15-20%,其余为橡胶,且橡胶含量不超过25%;
所述溶剂重量为橡胶溶液重量的10-20%;
所述引发剂重量为橡胶溶液重量的0.001-3.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橡胶溶液的总重量为100%计,单链烯基芳族单体含量为50-55%,不饱和腈含量为5-20%,其余为橡胶,且橡胶含量不超过25%;
所述溶剂重量为橡胶溶液重量的12-20%;
所述引发剂重量为橡胶溶液重量的0.005-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化国际(苏州)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化国际(苏州)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931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炎组合物的控制和定向局部递送
- 下一篇: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