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08218.9 | 申请日: | 2007-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27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石谷哲二;久保田大介;西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F1/1362 | 分类号: | G02F1/1362;G02F1/1335;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浦柏明;刘宗杰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由薄膜晶体管(以下称为TFT)构成的电路的 半导体装置及该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例如涉及一种电子器具,其 中安装以液晶显示面板为代表的电光装置作为其部件。
注意,在本说明书中,半导体装置是指通过利用半导体特性起作 用的所有装置。电光装置、半导体电路和电子器具全部被认为是半导 体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形成在具有绝缘表面的衬底之上的半导体薄膜(厚 度为几nm至几百nm左右)来构成薄膜晶体管(TFT)的技术已经引人注 目。薄膜晶体管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如IC或电光装置,尤其加紧对 作为图像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的薄膜晶体管的开发。
作为图像显示装置,已知的是液晶显示装置。因为与无源矩阵型 液晶显示装置相比,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可以提供更高清晰度的 图像,所以主要使用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装置。在有源矩阵型液晶显 示装置中,通过驱动配置为矩阵状的像素电极,在屏幕上形成显示图 案。详细地说,通过在被选择了的像素电极和对应于该像素电极的相 对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对配置在像素电极和相对电极之间的液晶层进 行光学调制。该光学调制被观察者识别为显示图案。
在一般的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一对衬底(第一衬底和第二 衬底)之间配置液晶层,在第一衬底(形成有像素电极的衬底)上的 与液晶层不接近的外侧一面配置第一偏振元件,在第二衬底(相对衬 底)上的与液晶层不接近的外侧一面配置第二偏振元件。
此外,当为进行全彩色显示而使用颜色滤光片的情况下,一般而 言,在与配置有偏振元件的衬底(相对衬底)的一面不同的一面上配 置颜色滤光片。换言之,一般来说在相对衬底和液晶层之间配置颜色 滤光片。
在专利文件1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使用滚筒来连续地形成颜 色滤光片。再者,在专利文件1中还公开了如下情况:在薄膜表面或 背面上贴附选自具有颜色滤光片功能的光学薄膜、具有荧光功能的光 学薄膜、具有防反射功能的光学薄膜、具有相位补偿功能的光学薄膜、 具有遮光功能的光学薄膜、具有导电性的透明薄膜、具有粘合功能的 透明薄膜中的至少两种以上的薄膜。
[专利文件1]特开平8-234018号公报
近年来,对液晶显示装置不仅谋求显示图像的高清晰化,而且谋 求显示品质的提高。因为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当观察者从相对于衬底 表面垂直的方向上观看显示的情况下像素电极的配置和颜色滤光片 (对应于一个像素的一个着色层)的位置大约一致,所以可以获得正 如液晶显示装置所设计的显示品质。但是,当观察者从相对于衬底表 面倾斜方向上观看显示的情况下,由于视差(parallax)而看起来产 出位置偏差。此外,因该视差而产出漏光,使得显示对比度降低。因 此,会发生如下视野角特性:当观察者从相对于衬底表面倾斜方向上 观看显示时显示品质降低。尤其,当为了谋求显示图像的高清晰化使 像素尺寸比衬底厚度微细时,视差更明显,从而能够确保被允许的显 示特性的视野角被限定为窄。
此外,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的易看性受到周围光线的亮度的影 响。尤其,在周围光线的亮度从阳光到夜间的亮度的范围内改变的便 携式液晶显示装置及户外用液晶显示装置中,采用具有背光灯的透过 型或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以便使易看性为一定。从而方便性良好。 但是,当在白天的外光下,使用强力的光源作为背光灯,以使液晶显 示装置的易看性为一定时,由于视差的漏光也变大,从而不容易维持 显示对比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可以实现广视野角且高对比 度的高图像质量显示。尤其提供在外光下能够实现高显示品质的液晶 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将两个偏振元件之一的具有双 色性的第一偏振元件配置在一对衬底(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 而且将具有双色性的第一偏振元件和颜色滤光片尽量接近地配置。此 外,在该颜色滤光片和第一衬底之间配置光干涉层。此外,在第二衬 底上形成晶体管和连接到该晶体管的像素电极。而且,将颜色滤光片 和像素电极尽量接近地配置来确保广视野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未经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82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