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陶瓷板纵列的密封连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13221.X | 申请日: | 2007-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8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曹树梁;许建华;蔡滨;王启春;石延岭;许建丽;谷胜利;杨玉国;修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树梁 |
主分类号: | F24J2/00 | 分类号: | F24J2/00;F24J2/46;F24J2/48;F24D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14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陶瓷 纵列 密封 连接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陶瓷制造和陶瓷制品应用的技术领域,具体说是采用∪型密封连接的方法将多孔陶瓷板组合成为多孔陶瓷板纵列。
(二)背景技术
经过近200年持续加速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逐步枯竭,现在我们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寻找到至少一种新的大规模可替代能源。与核聚变、深海可燃水化物、空间太阳能电站、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等一样,低成本、长寿命太阳能集热器的大量应用也可以形成新的大规模可替代能源。
目前科学界的共识是:到达地球陆地表面的太阳辐射能总量,比地球上消耗各种能源的总量大几万倍,一旦技术上取得突破,使之在成本上具有竞争力,太阳能可以满足人类大部分的能源需求。
或者说我们需要选择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在占地球陆地表面千分之一左右的面积上即约15万平方公里面积上铺满低成本的太阳能收集器并将收集到的太阳能转换为电力或其它便于应用的能量形式即可形成大规模可替代能源,15万平方公里等于1500亿平方米。
目前太阳能发电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热发电又可分为聚光、跟踪方式的高温发电和集热器方式的低温发电,光伏发电的阳光收集器是太阳能电池,高温发电的收集器是反射镜和太阳跟踪系统,低温发电的收集器主要是板管式金属集热器和真空玻璃管。目前这些收集器的共同缺点是成本较高、寿命较短,通常成本为每平方米数百至数千元人民币或每千瓦数万元人民币,寿命为5年至20年,各种发电机组已十分成熟,其成本和寿命相对固定,太阳能是低密度能源,上限约每平方米1KW,无论如何精密、复杂、先进的收集器都不能收集到更多的能量,所以收集太阳能需要巨大面积的收集器,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主要由收集器决定,关键是收集器的成本、寿命和效率,一般来说现有收集器的成本需下降数倍,同时寿命增加数倍,在最近的将来,相对常规能源而言,太阳能发电才会有竞争力。
太阳能热水器分为闷晒式和循环式,循环式效率较高,其集热体主要采用金属管板式集热体和真空玻璃管式集热体,金属管板式集热体也称作平板式集热体。两者均存在以下不足:1.金属管板式集热体主要采用铜、铝等材料,真空玻璃管集热体结构和制造工艺相对复杂,以每平方米吸热面积计算两者的价格都比较高。2.两者均采用低温涂覆的黑色阳光吸收涂料,在长期的阳光作用下会有一定程度的老化使阳光吸收率衰减,金属易腐蚀、真空玻璃管内的真空度会逐步下降,都是导致寿命和效率问题的重要原因。
面对非常分散、十分稀薄、低能量密度而总量巨大的太阳能,只有努力进行技术突破,尽力寻找一种非常廉价、很长寿命、高效率的材料、结构和应用方式才有可能经济、有效、广泛的利用太阳能,使其成为大规模可替代能源。
中国现有建筑面积400亿平方米,房顶面积约100亿平方米,每年新建建筑20亿平方米,房顶约5亿平方米,另有大面积的向阳墙面,建筑用能数量巨大,主要用于夏季空调、冬季取暖和生活用热水,化石能源紧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总体趋势,要想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必应首先使离人类最近的房顶、墙面具备经济地吸收太阳能的功能,吸收的太阳能必然首先用于人类在居室和工作场所中的主要耗能项目:空调、取暖、热水,其次是烹饪、家电、照明,已有的太阳能房顶和太阳房已经可以做到由太阳能供应居室能源的50~80%,甚至做到全部能源自给,然而这些试验性的太阳能房顶和太阳房是建立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建造和寿命期间所耗费的常规能源的数量有时甚至超过其同期所获取的太阳能。
近年开发的吸收式空调已可将温度大于65℃的热水的能量转换制取温度低于25℃的冷风,用于夏季空调,冬季阳光可以将太阳能集热板内的空气加热到30℃以上作为暖气供应建筑取暖。太阳能是不稳定的,稀薄的能源,中国城市居民户均房顶面积约15平方米,农村约100平方米,南墙面约12平方米和40平方米,目前仍在迅速发展,要利用太阳能实现夏季空调、冬季取暖,必须提供廉价、长寿、高效、易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集热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树梁,未经曹树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32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