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包芯纱织物的染整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18623.9 | 申请日: | 200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2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东;施楣梧;李永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D06B1/00 | 分类号: | D06B1/00;D06B7/08;D06B3/18;D06L3/02;D06P1/16;D06P1/673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耿小强 |
地址: | 100082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芯纱 织物 染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芯纱织物的染整方法。
背景技术
纯棉织物具有优异的穿着舒适性和良好的手感,但抗皱性差,如洗涤后不经熨烫则穿着时外观很差;常规涤棉混纺织物虽然提高了抗皱性,但手感差、接触舒适性差、化纤感强、产品档次不高。对于制服衬衣面料而言,要求有外观挺括、穿着舒适、有优异的洗可穿性,即洗涤后不经熨烫即可穿用,并保持平整挺括的外观。
为此,采用涤纶长丝外包棉纤维(特别是外包长绒棉纤维)形成的包芯纱、并经织造染整而成的织物,因表面与人体皮肤接触的均为柔软的棉纤维、而内部以相对刚挺的涤丝长丝,则获得了全棉的手感,并解决了全棉织物不抗皱的问题,特别适用于制服衬衣面料和其他高级服装面料。
涤棉织物的染整通常采用连续的平幅轧染工艺,也可以采用间歇的卷染或溢流工艺。由于印染设备自身的精度限制和染整工作液的浓度均匀性、稳定性的限制,平幅轧染工艺不可避免地出现织物局部受力、带液不均、受热不匀的情况,影响匀染性,有可能出现左中右、前后、正反面的色差,甚至会出现颜色的码差现象。采用传统的溢流工艺的颜色均匀度要好于平幅加工,但一般都没有丝光工序,造成染料上染率、成品色牢度较低,染出来的棉的部分颜色比较萎暗,布面不够平整、精细,显得不够高级。对于包芯纱织物,由于纱线中的两种成份界限明显,染色难度高于普通混纺织物,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匀染及色差问题。
因此,提供一种既能改善轧染工艺容易出现的左中右色差、前后色差以及阴阳面等染色问题,又能有效改善棉部分的染料上染状况,从而提高上染率和颜色鲜艳度的包芯纱织物的染整方法就成为目前该技术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改善轧染工艺容易出现的左中右色差、前后色差以及阴阳面等染色问题,又能有效改善棉部分的染料上染状况,从而提高上染率和颜色鲜艳度的包芯纱织物的染整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包芯纱织物的染整方法,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坯布准备;包括染前检验、配布、缝接等;
第二步:烧毛;去除织物表面毛羽,改善成品织物表面光洁度;对于有些规格的织物,经过染整加工后可能会有毛羽加重的情况,需要在染后增加一道烧毛;
第三步:煮漂;对于经过浆纱的织物,煮漂以前还需做退浆处理;
第四步:预定型;减少后面染色时的褶皱,提高织物组织和尺寸稳定性;
第五步:丝光;改善织物中棉纤维的形态,提高棉用染料上染率和鲜艳度;
第六步:增白或染色;对于白色织物根据需要进行增白处理;对于需要染色的织物,要对涤纶、棉分别进行染色;
第七步:整理;针对成品的指标要求,可以选择进行免烫整理、易去污整理、三防整理、抗菌整理等;
第八步:罐蒸;采用毛纺产品的罐蒸工艺,提高成品织物尺寸和颜色稳定性、改善织物的平整性和精细度,有助于提升织物的外观档次。
在上述方法中,煮漂在溢流染色机中进行;丝光在平幅丝光机中进行;染色在溢流染色机中进行。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步中的染色包括涤纶染色和棉染色。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染色的具体条件为:分散蓝E-4R,0.1%-0.3%(对织物重量);抗皱剂、匀染剂、金属络合剂各均为0-40g/l;浴比1∶10-1∶20,温度120-135℃,时间20-60min;所述棉染色的条件为:丽华实蓝CA,0.4-0.6%(对织物重量);元明粉10-20g/l;纯碱5-15g/l;浴比1∶10-1∶20,温度50-70℃,时间25-45min。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步中的增白包括:
溢流增白:增白剂,0.4-0.6%(对织物重量);元明粉10-30g/l;硫酸铵10-20g/l;浴比1∶10-1∶20,温度50-70℃,时间25-45min;
平幅增白:增白剂5-15g/l;元明粉20-40g/l;硫酸铵10-30g/l;轧余率50-70%。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步中的煮漂在溢流染色机中进行,其配方为:氢氧化钠3-5g/l,双氧水7-10g/l,稳定剂2-4g/l,精炼剂10-15g/l;浴比1∶10-1∶20,温度90-100℃,时间20-40min。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步中整理的条件为:均匀轧车轧余率50-60%;焙烘温度180-185℃,0.5-1.5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86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