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五彩美味糍粑及其配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27662.5 | 申请日: | 200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9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王作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作林 |
主分类号: | A21D13/08 | 分类号: | A21D13/08;A21D2/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3100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五彩 美味 糍粑 及其 配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品,特别是以黑芝麻、糯米粉、小米粉、高梁粉和清净水组合、制作的五彩美味糍粑及其配制方法。
技术背景:
在盛产稻米地区,尤其长江流域一带,民间常将糯米磨成粉,制出一种叫做“糍粑”的食品,人们很爱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这种单纯用糯米做出的糍粑不仅营养单一,而且吃多了就有腻口的感觉,所以,不能更广泛地为人们接受、传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营养丰富、色味俱佳的“糍粑”,即由黑芝麻、糯米粉、小米粉、绿豆粉、高梁粉和清净水组合配制的五彩美味糍粑,由于其原料皆为纯绿色天然粮食制作,具有黑、白、黄、绿、红五种色彩,视觉美丽,口味清爽,不再腻口,且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所以,更能广泛地为人们接受、传播,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申请人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配制、食用,不断筛选原料、改变配方,终于以五种纯绿色天然粮食,即黑芝麻、糯米、小米、绿豆、高梁和纯净水配制成功五彩美味糍粑。
本发明五彩美味糍粑的组分(重量分)。
黑芝麻 02-04
糯米粉 60-80
小米粉 06-12
绿豆粉 06-12
高梁粉 06-12
纯净水 适量
本发明五彩美味糍粑的配制方法,首先将糯米、小米、绿豆、高梁制成粉,然后将糯米粉加入适量清净水制成粉团,再制成甲、乙两块熟饼,将小米粉、绿豆粉、高梁粉分别加入适量清净水制成粉团,再分别制成熟条状;再将热熟甲糯米粉饼铺在案板上,将条状小米熟粉、条状绿豆熟粉、条状高梁熟粉均匀铺在上面,将制熟的黑芝麻撒在上面,再将乙块热熟糯米粉饼压在甲热熟糯米粉饼上,用力将其压实、连为一体,冷却后,可以切成小块状、条状、片状,切面呈黑、白、黄、绿、红五种美的色彩,即为五彩美味糍粑,可以做成甜的,也可以做成咸的,还可以加上其它原料做成各种口味的食品,改变了单纯“糯米糍粑”营养单一、口味腻人的感觉,不仅色美、味爽,且营养丰富,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五彩美味糍粑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五彩美味糍粑另一例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法:
实施例一:
原料配比(重量分):
黑芝麻 02
糯米粉 80
小米粉 06
绿豆粉 06
高梁粉 06
纯净水 适量
图1中,将糯米、小米、绿豆、高梁分别制成粉,按配比重量分别加入适量清净水,分别调和成粉团、制熟,然后将糯米粉团制成甲、乙两块熟饼,将小米熟粉团,绿豆熟粉团、高梁熟粉团分别制成条状,将黑芝麻按配比重量制熟,再将甲热熟糯粉饼铺在案板上,将条状熟小米粉、条状熟绿豆粉、条状熟高梁粉均匀铺在上面,并均匀撒上熟黑芝麻,压上乙块热熟糯米粉饼,用力压实,使甲、乙两块糯米粉饼连接一起,冷却后,切成若干小块状或若干条状或片状,切面是黑、白、黄、绿、红五种色彩,即为五彩美味糍粑,可以加工清蒸吃,可以油煎了吃,也可以加糖或加盐或加其它食用品,做成各种口味的食品,不仅色美、味爽,且营养丰富。
实施例二:
原料配比(重量分):
黑芝麻 04
糯米粉 60
小米粉 12
绿豆粉 12
高梁粉 12
纯净水 适量
图2中,将糯米、小米、绿豆、高梁分别制成粉,按配比重量分别加入适量清净水,分别调和成粉团、制熟,然后将糯米粉团制成甲、乙两块熟饼,将小米熟粉团,绿豆熟粉团、高梁熟粉团分别制成条状,将黑芝麻按配比重量制熟,再将甲热熟糯粉饼铺在案板上,将条状熟小米粉、条状熟绿豆粉、条状熟高梁粉均匀铺在上面,并均匀撒上熟黑芝麻,压上乙块热熟糯米粉饼,用力压实,使甲、乙两块糯米粉饼连接一起,冷却后,切成若干小块状或若干条状或片状,切面是黑、白、黄、绿、红五种色彩,即为五彩美味糍粑,可以加工清蒸吃,可以油煎了吃,也可以加糖或加盐或加其它食用品,做成各种口味的食品,不仅色美、味爽,且营养丰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作林,未经王作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76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