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褶皱臂尾轮虫纯系进行环境监测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32448.9 | 申请日: | 2007-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2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高焕;阎斌伦;徐静;陈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海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C12Q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2005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褶皱 轮虫 进行 环境监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褶皱臂尾轮虫单克隆纯系为生物模型建立了一套检测水体污染物对生物毒性大小的方法,尤其是可以对重金属毒性进行检验,属于生物环境毒理学研究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利用生物进行环境监测的方法,国内外主要利用植物和动物对污染物等毒性作用因子的反应来作为指标进行衡量。在植物方面,主要是以蚕豆根尖、洋葱根尖、大蒜根尖等植物根系中的细胞微核的产生情况来进行评判,这方面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在动物方面,既有用血液淋巴细胞在毒性实验条件下出现微核的情况来评定,也有从生理生化角度,如利用鱼、虾产生应急蛋白等作为毒性检测指标。以上研究的实验生物材料主要是植物和体型较大的动物的血液,在水体污染物毒性评价方面,一些学者也探讨了利用轮虫种类和数量作为环境污染情况的指标来粗略的估计水体受污染情况,如陈菊芳2000年在“中国环境科学杂志”报道了水体浮游生物(主要是轮虫)与水质的关系,但没有进一步查阅到在这方面实际应用于环境监测的报道,至今也未见从褶皱臂尾构建单克隆纯系角度来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水体生物影响方面的报道。褶皱臂尾轮虫单克隆纯系中的所有个体由于全部来源于同一个亲本,因而遗传背景都是相同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外界环境对受测试生物的影响,即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背景,从而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1、褶皱臂尾轮虫单克隆纯系建立方法
选择活力较强的褶皱臂尾轮虫单个个体,用虹吸管吸入48孔(6×8)细胞培养板中进行培养,每孔中加入1mL(即1000uL)的淡水小球藻与培养液的混合液。培养时温度保持在25℃。经过7天的培养后,于解剖镜下挑选活力强的子代个体10个,分别放入另一个48孔细胞培养板中进行培养,在这个转移培养过程中逐步添加培养液,使体积达到1000uL。以上转移后培养的轮虫再经过7天培养,选择其中活力强的48个轮虫把其转移到另一个48孔培养板中的每个孔中进行单独培养,经过7天左右培养,可以使每个孔中的轮虫数量达到20-30个。这些轮虫共同组成了一个遗传背景相同,来自一个原始轮虫亲本的单克隆纯系,可以以此纯系轮虫进一步进行环境毒理实验,以探讨重金属对轮虫毒性影响,进而确定一套水体环境监测的生物监测方法。
2、以轮虫死亡数目衡量重金属毒性的方法
利用重金属镉离子(Cd2+)对以上建立的纯系褶皱臂尾轮虫进行毒性实验。Cd2+浓度梯度设为0.1mg/L、0.2mg/L、0.4mg/L、0.8mg/L、2.0mg/L、4.0mg/L六个从低到高的浓度,试验在48孔(6×8)细胞培养板中进行。用以上六种镉离子浓度水体分别对单个克隆纯系的不同平行组进行毒性试验,连续培养96小时,观察各孔中褶皱臂尾轮虫的死亡情况。于解剖镜(2×10=20倍镜)下计数,各浓度设置6组平行,2组空白对照(不加入镉离子),在3h、6h、9h、12h、15h、18h、21h、24h、30h、36h、48h、60h、72h、96h记录褶皱臂尾轮虫个体死亡数目、存活数。经过观察统计,确定可以把18h时各镉离子浓度下轮虫的死亡数目作为指标来指示不同浓度镉离子对水体生物的有害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一、轮虫采集:从野外含有褶皱臂尾轮虫的水样中取水样,经80目的滤网过滤水样,由于大量枝角类不能滤过,留在滤网上,轮虫则存在于烧杯的水体中;再用250目的滤网过滤烧杯中的水体于另一烧杯中,过滤后,轮虫则留在滤网上。用胶头滴管(口径约为0.4mm的细长玻璃吸管)吸取250目网上的液体,置于载玻片上,在解剖镜(4×10=40倍镜)下,用虹吸管吸取单个轮虫,其后再放置于10×10=100倍显微镜下鉴别轮虫的种类。
二、轮虫饲养:选用实验室恒温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淡水小球藻作为褶皱臂尾轮虫的饵料。投喂淡水小球藻时,小球藻(先浓缩:置于离心管中,10000rpm,10min,倒去上清液)与轮虫培养液(筛选出轮虫后的水样经过煮沸,灭菌,冷却后成为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液)的比例为1∶50,光照强度为1000~12001x,L∶D=14∶10,培养温度为2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海工学院,未经淮海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24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购物袋的插入件
- 下一篇:垃圾填埋气体浓度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