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控制制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40807.5 | 申请日: | 200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7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U·本斯切;H·福斯特;J·赫尔默;B-J·基黑;H·罗森达尔;O·斯图维;M·泰德特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伯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3/74 | 分类号: | B60T13/74;B60T7/2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兰英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控制 制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针对一种用于牵引车的新型电动控制制动系统,该系统包括 可人工致动的、仅作用在连接到牵引车的挂车的制动器上的防折叠制动器。
背景技术
具有防折叠制动器的制动系统是众所周知的。防折叠制动器用于例如维持 车辆链中牵引车和挂车之间下坡道的适当间隔。这种防折叠制动器还有利地用 在水平驱动表面上。此外,防折叠制动器用于测试的制动效果。此外还有,牵 引车到挂车的连接也可用防折叠制动器进行测试。
在具有防折叠制动器的常规制动系统中,挂车的行车制动器通过车辆驾驶 员舱中的手动杆致动以仅制动挂车(在杆的手动致动期间,牵引车不制动)。 但是,这种常规行车制动器是气动致动的。为了该目的,驾驶员舱内的手动杆 与制动系统气动连通。这是不利的,因为压缩气体管线必须安装到驾驶员舱内, 因此它使制动系统更加昂贵。当压缩气体管线布设在驾驶员舱中时必须满足更 严格的安全要求,也引起更高的成本。此外,压缩空气管线在驾驶员舱中的布 设对舱内空间增加了相当大的要求,要以驾驶员的舒适度为代价。
因而需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具有防折叠制动功能的制动系统。
发明内容
一般而言,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具有防折叠制动功能的制动系统,其中操作 构件是可手动操作的电动操作构件,它产生电信号以控制影响防折叠制动器的 制动力的阀装置。
通过使用电动操作构件来控制防折叠制动器,可避免压缩空气管线在驾驶 员舱内的安装。仅需要布设电线,这基本上更灵活、更节省空间且成本更低。 可在驾驶员舱中设置电动操作构件,使得它可由驾驶员毫不费力地手动操作, 且通过它独立于脚刹板致动车辆的行车制动器。
电动操作构件产生电信号,它可以直接或在适当控制装置中预处理之后操 作阀装置,可通过阀装置增加防折叠制动器的制动力(即,可增加挂车的轮子 上的制动力)。
由电动操作构件产生的电信号可以是可无级和多级变化以表示多种不同值 的模拟信号或者数字信号。这样,可无级变化或多级应用由防折叠制动器施加 的制动力。
有利的是,通过挂车的弹簧致动制动缸产生防折叠制动器的制动力。弹簧 致动制动缸通常用在挂车中。因此,可使用现有零件,而不会引起关于新的或 改型的挂车部件的额外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用于增加防折叠制动器的制动力的阀装置设置 或一体地在用于驻车制动器的电动气动调整器中—它通过牵引车和/或挂车中 的至少一个弹簧致动制动缸执行。这样,可用最少的附加复杂度和以最低的成 本将防折叠制动功能整合到现有驻车制动器系统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阀装置是分开、独立的装置。因此,可不依靠 驻车制动器调整器执行防折叠制动功能,且这样,独立于驻车制动器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用于增加防折叠制动器的制动力的阀装置插入 在挂车储气压力管线中,该管线从牵引车的至少一个压缩空气储气罐引导到挂 车的压缩空气储气罐,以提供挂车中的压缩空气储气。通过该设置,可控制挂 车储气压力。如果挂车储气压力降至预选压力以下,致动弹簧致动致动汽缸, 使得弹簧致动制动缸在相关轮制动器上施加制动力。相反,如果挂车的压缩空 气储气罐中的压缩空气储气通过阀装置再升高,则弹簧致动制动缸再受压,且 因此释放相应的轮制动,除非行车制动器同时致动。
根据本发明的又另一实施例,通过挂车的行车制动器产生防折叠制动器的 制动力。有利的是,然后用于增加防折叠制动器的制动力的阀装置与控制管线 连通,挂车的行车制动器的制动压力通过它来控制。该控制管线从行车制动器 的制动板行进到挂车中行车制动器的至少一个制动缸。这样,通过电动手动操 作构件的致动,可通过将压力注射进用于挂车的制动的制动压力控制管线来升 高制动压力。在该实施例中,还能使用挂车中现有零件,且挂车中不需要新的 或改型的部件来实现防折叠制动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伯科有限公司,未经威伯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08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