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造镁带的生产线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3154.6 | 申请日: | 200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6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安德列亚斯·克佩;伯恩哈德·恩格尔;迪特马尔·皮耶萨克;曼弗雷德·宾格尔;埃德加·拉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蒂森克虏伯钢铁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9/00 | 分类号: | B21B39/00;B21B15/00;B65H18/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天舒 |
地址: | 德国杜***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造 生产线 方法 | ||
1.用于制造薄镁带(M)的生产线,带有一包括一浇铸轧辊机(9)、可利用镁熔融物来制造镁带(M)的带材浇铸装置(2),带有一用于将镁带(M)缠绕成带卷(C)、包括可绕转轴(X)转动的缠绕心轴(21)的缠绕装置(18),带有一可将镁带(M)的厚度轧压在0.2-4mm之间的最终轧辊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产线包括至少一用于辅助金属带(S1、S2)输送的装置(13),所述的装置(13)是为了将所述的辅助金属带(S1、S2)输送到所述的缠绕装置(18)而设置的,且所述的生产线还具有一装置(14),用于将辅助金属带(S1、S2)的一段和镁带(M)的一端相连,并且通过所述的缠绕装置(18),所述的每个辅助金属带(S1、S2)和所述的镁带(M)共同缠绕成带卷(C)。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缠绕装置(18)包括一与缠绕心轴(21)之转轴(X)同轴并固定设置的卷筒(19),所述的缠绕心轴(21)在所述的卷筒(19)中转动,并且所述的卷筒(19)的内径(I)对应于待缠绕带卷(C)的最大外径,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的缠绕装置(18)的缠绕心轴(21)由至少两个可参照所述的转轴(X)沿径向运动的部件(22、23)组成,其特征还在于,设置有一调节装置,在带卷(C)的缠绕过程中,根据缠绕进度,所述的调节装置将所述的缠绕心轴(21)的两个部件(22、23)从和所述的卷筒(19)的内表面(I)紧邻彼此相隔很远的位置,逐渐调节到两个部件(22、23)彼此紧密靠近的位置。
3.按照上述权利要求的其中一个所述的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最终轧辊装置(4)包括一台可逆式轧辊机(27)。
4.用于制造镁带(M)的方法,按照下面操作步骤得以实现:
-镁带(M)的带材浇铸,
-将所述的镁带(M)在缠绕心轴(21)上缠绕成带卷(C),并且,
-轧压已经缠绕成卷(C)的镁带(M),使镁带的厚度处于0.2-4mm之间,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镁带(M)在缠绕前以其前端部和/或在缠绕后以其后端部与一辅助金属带(S1、S2)相连,所述的每个辅助金属带(S1、S2)和所述的镁带(M)共同缠绕成带卷(C),使得所述的带卷(C)具有由各个所述的辅助金属带(S1、S2)构成的一个内和/或外的卷层(WS1、WS2)。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上缠有镁带(M)和辅助金属带(S1、S2)的缠绕心轴(21),由至少两个可参照所述的缠绕心轴(21)的转轴(X)沿径向进行位置调节的部件(22、23)构成,所述的镁带(M)与每个所述的辅助金属带(S1、S2)一起的缠绕式朝着卷筒(19)的内表面(24)进行的,在所述的卷筒(19)中,所述的缠绕心轴(21)转动,并且所述的卷筒(19)的内径(I)对应于所要缠绕带卷(C)的最大外径,同时,所述的缠绕心轴(21)的两个部件(22、23)从彼此相隔最远的位置开始,根据缠绕进度相向运动,在所述的彼此相隔最远的位置中,所述的部件(22、23)朝着所述的卷筒(19)的内表面(24)挤压所要缠绕的镁带(M)的开始部分。
6.按照权利要求4的其中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镁带(M)和所述的辅助金属带(S1、S2)一起在缠绕完后还要退绕,并且所述的镁带(M)和所述的辅助金属带(S1、S2)一起被最终轧压到额定厚度。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镁带(M)要被修边。
8.按照权利要求6的其中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最终轧压前,所述的带卷(C)放置于一个罩式退火炉(3)中加热到轧压温度。
9.按照权利要求6的其中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最终轧压是在一种可逆式轧辊机(27)中完成的。
10.按照权利要求6的其中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最终轧压完成后,所述的镁带(M)被缠绕起来,并且,在没有热量供给的情况下,所述的镁带(M)在带卷(C、C1)中应保持一段镁带(M)完成最终退火所需的足够长的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蒂森克虏伯钢铁股份公司,未经蒂森克虏伯钢铁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315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