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浮游动物和滤食性鱼类串联除藻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4842.4 | 申请日: | 2007-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3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崔福义;马华;刘志泉;何文杰;阴沛军;王振江;贾柏樱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浮游动物 食性 鱼类 串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去除方法,属于生物、环境生态和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水体富营养化对生态系统、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水体富营养化破坏了水体自净能力和食物链结构,同时破坏景观,蓝藻水华爆发时,形成油漆状藻浆,并产生恶臭。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藻类急剧增殖,给饮用水处理带来了极大麻烦,增加了水处理费用,使出水水质难以保证。更为严重的是,藻类能够分泌出致病毒素,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
我国大部分湖泊和水库都存在富营养化现象,蓝藻水华经常爆发,现有的富营养水体治理或者除藻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化学法、生物化学法等。这些方法对除藻都有一定的效果,但也都存在不足,而且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利用水生生物去除藻类,往往只能对天然水体中的一种或几种藻类去除较好,不能够整体上将各种藻控制在较低水平。尤其在饮用水处理领域中,对原水水质要求较高,藻类过高难以满足其水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浮游动物和滤食性鱼类串联除藻的方法,它可解决采用水生生物去除藻类,不能完全去除天然水体中藻类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完成的:将至少两个蓄水设施串联起来,然后将含藻水依次流过各个蓄水设施,每个蓄水设施内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3天,相邻两个蓄水设施内交替放养浮游动物或滤食性鱼类,放养浮游动物为以小型藻类为食的大型溞,同时将放养浮游动物的蓄水设施内鱼类完全清理出去或投放肉食性鱼类,放养滤食性鱼类的蓄水设施放养鱼类为鲢鱼和鳙鱼,或者只放养鲢鱼;放养鲢鱼和鳙鱼或者只放养鲢鱼的鲢鱼放养密度为40-200g/m3,鲢鱼单尾鱼重为60-500g,鳙鱼与鲢鱼放养密度比为1∶3~1∶5,鳙鱼单尾鱼重为60-500g。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以鲢鱼和鳙鱼为代表的滤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大尺寸藻类,特别是水华蓝藻,对于小尺寸的藻类摄食效果不佳;而大型溞这样的浮游动物则主要摄食小尺寸的绿藻和硅藻等,对于大尺寸群体蓝藻摄食效果却不佳。本发明综合了不同水生生物对浮游藻类均有控制和去除作用的机理。滤食性鲢鱼和鳙鱼依靠其滤食器官的结构对群体水华蓝藻有较为显著的去除效果,大型溞等浮游动物则对微小藻类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本发明还可以单独培养大型溞和单独放养鲢鱼,然后将培养大型溞和鲢鱼的蓄水设施进行串联组合,利用其食性差异达到去除藻类的目的。因此,本发明综合利用了浮游动物和滤食性鱼类的食性差异,从而克服了生物方法的单一性,可以将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从整体上去除。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的一种利用浮游动物和滤食性鱼类串联除藻的方法是这样完成的:将至少两个蓄水设施串联起来,然后将含藻水依次流过各个蓄水设施,每个蓄水设施内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3天,相邻两个蓄水设施内交替放养浮游动物或滤食性鱼类,放养浮游动物为以小型藻类为食的大型溞,同时将放养浮游动物的蓄水设施内鱼类完全清理出去或投放肉食性鱼类,以消除滤食性鱼类对大型溞的滤食,放养滤食性鱼类的蓄水设施放养鱼类为鲢鱼和鳙鱼或者只放养鲢鱼;放养鲢鱼和鳙鱼或者只放养鲢鱼的鲢鱼放养密度为40-200g/m3,鲢鱼单尾鱼重为60-500g,鳙鱼与鲢鱼放养密度比为1∶3~1∶5,鳙鱼单尾鱼重为60-500g。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的放养浮游动物的蓄水设施内浮游动物采用人工投加或自然生长的放养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择一选择。其它方法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的蓄水设施为蓄水池、水库或湖泊,可对上述这些水域进行去除藻类处理。其它方法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的蓄水设施为水池、水库或湖泊内部人为划分构成,采取这样的方式设置蓄水设施,便于管理和去除藻类。其它方法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是:本实施方式的鲢鱼放养密度为120g/m3,鲢鱼单尾鱼重为280g,鳙鱼与鲢鱼放养密度比为1∶4,鳙鱼单尾鱼重为280g。对藻类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92%。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是:本实施方式的含藻水的藻类含量为3000万个/L~7000万个/L,鲢鱼放养密度为120g/m3,鲢鱼单尾鱼重为280g,对藻类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9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48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