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V型内燃机的进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9191.8 | 申请日: | 2007-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35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工藤隆志;江水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9/02 | 分类号: | F02D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季向冈;苏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V型内燃机的进气装置,该进气装置通过在大致呈V字形地设于发动机本体的一对气缸列之间配置与这些气缸列的气缸盖的进气口相连接的节气门体而构成。
背景技术
这样的V型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例如通过专利文献1等已被公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56900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V型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配置于两个气缸列之间的节气门体位于比内燃机本体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内燃机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增大,特别是不容易搭载在两轮摩托车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内燃机的高度设定得尽量小的V型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的发明是一种V型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通过在大致呈V字形设于内燃机本体上的一对气缸列之间配置与上述气缸列的气缸盖的进气口相连接的节气门体而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节气门体配置在与上述两个气缸列分别所具有的气缸盖罩的最上端相比靠下方的位置。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二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电动机的电气式驱动装置配置在上述节气门体的下方,以对上述节气门体所具有的节气门进行开闭驱动。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三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将单个的上述节气门体配置在上述两个气缸列之间,并使上述节气门的转动轴线和上述电动机的旋转轴线中的至少一方与上述两个气缸列中的一方的气缸轴线大致垂直。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第四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与上述节气门体相连接的进气管具有多个分支进气管,上述多个分支进气管弯折到上述两个气缸列侧,与两个气缸列的气缸盖的进气口相连接。
通过第一方面的发明,由于节气门体配置在与两个气缸列的气缸盖罩的最上端相比靠下方的位置,所以能够将内燃机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抑制得较低,从而能够容易地搭载在两轮摩托车上。
通过第二方面的发明,由于电气式驱动装置配置在节气门体的下方,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两个气缸列之间的V字形空间,从而能够更加紧凑地构成内燃机。
通过第三方面的发明,能够使与两个气缸列对应的单个的节气门体紧凑地配置在V字形空间内。
通过第四方面的发明,能够使从单个的节气门体向两气缸列的气缸盖的进气连接构造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2向视图。
图3是图2的3向视图。
图4是沿图3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4的5-5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7----内燃机本体 21F、21R----气缸盖
22F、22R----气缸盖罩 23F、23R----进气口
24----节气门体 28----节气门
29----电动机 40----进气管
40F、40R----分支进气管 A----电气式驱动装置
BF、BR----气缸列 CF----气缸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5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2向视图,图3是图2的3向视图,图4是沿图3的4-4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4的5-5线的剖视图。
首先在图1中,常规系列的两轮摩托车的车架F在前端具有头管5,在该头管5上,可转向地支撑着对前轮WF进行轴支撑的前叉6,转向手柄7与前叉6连接。另外,在上述车架F的前部搭载有动力单元P,该动力单元P由内燃机E和收纳在该内燃机E所具有的曲轴箱8内的变速器M构成,燃料箱9覆盖在内燃机E的上方并搭载在车架F的前部。
在与上述动力单元P相比靠后方侧的位置,在车架F上可上下摆动地支撑着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摆臂10...的前端,在两个摆臂10...的后端之间轴支撑着后轮WR。另外,分别在车架F与两个摆臂10...的后部之间设置后减震单元11...。而且,两个摆臂10...中的左侧的摆臂10形成为筒状,在左侧的摆臂10中收纳用于将来自上述动力单元P的动力传递至后轮WR的驱动轴12。
另外,在与燃料箱9相比靠后方侧的位置,在车架F上安装有供驾驶者座的主车座13,在与该主车座13相比靠后方侧的位置,在车架F上设有供同乘者用的后车座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91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减牌
- 下一篇:无线芯片以及具有无线芯片的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