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辆动力电池包的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50379.4 | 申请日: | 200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21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周荣;岳凤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50 | 分类号: | H01M10/50;B60K1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江增俊 |
地址: | 300457天津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车辆 动力电池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冷却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动力电池包的冷 却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保护的压力,电动车辆 的开发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研究和开发的重点。电动汽车最大的特点是 以电力(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或部分以电力(混合动力电动 汽车)为能源、由电机进行驱动,由于电力的来源多种多样,许多可 再生的清洁能源都可以转化为电能,所以电动汽车可以减少对石油等 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减少废气排放。电动汽车最关键的部件是动力 电池,目前电动汽车常用的动力电池有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 池和锂离子电池等,由于铅酸电池、镍镉电池会产生二次污染,正在 淡出市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将会以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为主,但 是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在温度超过40℃时,充放电效率会大幅度 的降低,甚至会发生过热、电解液溢出等成为不安全的事故隐患。
因此,现在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包都有一个以冷却降温为根本目 的的热管理系统,其冷却装置采用常用的风冷和水冷二种结构形式, 它们分别存在以下缺陷:
风冷形式的冷却装置在夏季高温环境下的降温效果有限,为祢补 风冷效果的不足,通常的解决方案是将车内的空调冷风送入动力电池 包。然而,在完全依赖外接电源充电的纯电动汽车,由于动力电池的 蓄能有限,很少配置空调系统,因此环境温度较高时风冷效果有限的 缺陷依然存在。
水冷形式的冷却装置在夏季高温的环境下降温效果虽然较好,但 是结构复杂,造价高。不仅如此,一旦发生泄漏容易引起破坏绝缘、 损坏设备而造成事故,因此水冷形式的冷却装置在现有电动汽车中也 较少采用。
另外,现有的水冷式和风冷式的冷却装置都完全依赖于车载的动 力电池包提供能量,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说,将会影响到它的续驶里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风冷式和水冷式冷却装置存在的上述技 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降温效果稳定可靠、较少对车载动力电池的依赖、 使用方便的电动车辆动力电池包的冷却装置。
本发明为克服现有风冷式和水冷式冷却装置存在的上述技术问 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本冷却装置由车载风冷机构的动力电池包降温 风道和鼓风机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本冷却装置由地面制冷机构和车 载换热机构构成,地面制冷机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冷凝 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制冷截止阀,所述蒸发器设有热交换盘管,该盘管 两端连接有由自封式快速接头的自封半接头构成的对接接口,车载换 热机构由蓄冰桶、换热器和循环泵构成,换热器与循环泵之间的循环 管路设有比例调节阀,所述蓄冰桶设有换热盘管,该换热盘管的两端 分别与设在蓄冰桶桶体的两截止阀相接,各截止阀分别设有管路及其 各管路管端的与地面制冷机构对接接口的自封半接头对应接合的自 封式快速接头的半接头,所述换热器安装于动力电池包降温风道,其 介质输入、输出口设有连接蓄冰桶换热盘管两端的换热介质循环管 路,循环管路中接有循环泵。
本发明还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地面制冷机构的对接接口,是由分别连接于热交换盘管两 端口的自封式快速接头的自封半接头和其中一自封半接头与热交换 盘管一端口之间连接的输出泵构成。
所述的车载换热机构连接于地面制冷机构对接接口的管路是耐 低温软管。
所述的车载换热机构,其换热介质是乙二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和优点在于:
1、与传统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相比,极大地提高了降温效果, 保证夏季动力电池的正常使用,能够提高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效率。
2、使用外接电源制冷,不依赖车载的能源,能够提高电动汽车的 动力性能。
3、本装置能够在电网电压低谷(晚上)时用电开机制冰,使用成 本极低。
4、车载换热机构占用空间极小,能够在大、中、小各种类型的电 动汽车和其它电动运输工具上使用,特别是地面制冷机构可以作为类 似加油站的行业配置,蓄冰桶可以作为流通部件周转,可以为电动汽 车用户使用本装置提供更加便利的环境。
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的突出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结构原理图。
附图2是图1蓄冰桶结构半剖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03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