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轴传动式动力传递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53412.9 | 申请日: | 200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3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高村俊明;高柳真二;五十岚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D43/204 | 分类号: | F16D43/204;B62M11/00;B60K17/2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传动 动力 传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轴传动(shaft drive)式动力传递装置,其自发动机侧的输出轴经由驱动轴(drive shaft)向车轮侧的输入轴传递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
背景技术
作为轴传动式动力传递装置,在实用中提供将传动轴(propeller shaft)的一端经由万向接头与发动机侧的输出轴连接,在传动轴的另一端经由另外的万向接头与车轮侧的输入轴连接的装置。
作为这种轴传动式动力传递装置,公知有将传动轴一分为二且在分割开的传动轴之间设有缓和冲击的减振机构的装置。
特许文献1:日本特开昭56-163995公报(第4页、第2图)
说明特许文献1的技术。
现有的轴传动式动力传递装置,是船体的轴传动式动力传递装置,其由从发动机延伸出的输出轴(第一轴)、一端经由一个万向接头与该输出轴连接的传动轴(第二轴)、经由另一个万向接头与该传动轴的另一端连接的输入轴(第三轴)构成。
传动轴由与一个万向接头连接的输出轴侧轴部、与另一个万向接头连接的输入轴侧轴部、介于这些轴部之间的减振机构构成。
但是,在现有的轴传动式动力传递装置中,从输出轴经由传动轴传递给输入轴的扭矩虽然可用减振机构缓和冲击,但是假设施加比较大的反向扭矩(back torque)等(过大的扭矩),则必需确保传动轴及最终减速器等的刚性。
通常,公知的是用万向接头连接两根轴,在用万向接头弯曲而使用这些轴时产生旋转速度变动。因此认为,在第二轴的一端经由一个万向接头与第一轴连接,第三轴经由另一个万向接头与第二轴的另一端连接的情况下,通过选择性地决定一个万向接头与另一个万向接头的相位,将在一个万向接头产生的旋转速度的变动,用在另一万向接头产生的旋转速度的变动抵消。
在现有的轴传动式动力传递装置中,减振机构设置在传动轴(第2轴)上,因此,存在为了抵消旋转速度的变动而设定的一个万向接头和另一个万向接头的相位错位这一问题。
再者,在现有的轴传动式动力传递装置中,因为是将减振机构设置在传动轴上的结构,有时也导致簧下重量的增大。
即,希望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对动力传递路径施加过大的扭矩,且可以防止一个万向接头和另一个万向接头的相位错位,能够抑制簧下重量的增加的车辆的轴传动式动力传递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轴传动式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够解决对动力传递路径施加过大的扭矩的问题,降低动力传递路径的构成部件的刚性,从而实现动力传递装置的轻量化;提供一种车辆的轴传动式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够解决一个万向接头和另一个万向接头的相位错位的问题,充分地抑制旋转速度变动的产生;提供一种车辆的轴传动式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够解决簧下重量的增大的问题,实现乘车舒适性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的轴传动式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从发动机延伸出且输出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输出轴、一端经由第一万向接头与该输出轴连接且传递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传动轴、经由第二万向接头与该传动轴的另一端连接且将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输入给车轮侧的最终减速器的输入轴,其特征在于,在从发动机至最终减速器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中途设置有减振机构,该减振机构传递从发动机或车轮传递的扭距直到规定值为止,并且,在扭距超过规定值时阻止超过规定值的扭距的传递。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其特征在于,车辆是摩托车。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其特征在于,将减振机构设置在输出轴或输入轴的任一个上。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其特征在于,将减振机构设置在输出轴上。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其特征在于,减振机构由如下构件构成:与发动机侧或最终减速器侧中的一侧连接的外筒;多个外筒侧凹部,其在该外筒的内周面沿径向以等节距形成,并且沿轴向以规定长度形成;与最终减速器侧或发动机侧中的另一侧连接的内筒;与外筒侧凹部等数量的内筒侧凹部,其在该内筒的外周面沿径向以等节距形成,并且沿轴向以规定长度形成;多个圆筒状弹性构件,其分别被一对一地收纳在这些内筒侧凹部及外筒侧凹部之间。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其特征在于,多个外筒侧凹部及多个内筒侧凹部,由径向的剖面观察时,是曲线连续地形成的波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34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卷材面漆用聚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液晶显示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