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2-氨基-5-氯三氟甲苯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60252.0 | 申请日: | 200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2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许丹倩;吴健;徐振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11/52 | 分类号: | C07C211/52;C07C209/36;B01J23/883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美娟;袁木棋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 氯三氟 甲苯 合成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学合成2-氨基-5-氯三氟甲苯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以改性骨架镍为催化剂,加氢还原合成2-氨基-5-氯三氟甲苯的方法。
(二)背景技术
2-氨基-5-氯三氟甲苯是合成高效、广谱和安全的农用杀菌剂氟菌唑的必备中间体,也是合成一些含氟偶氮染料的重要中间体。
已有的合成2-氨基-5-氯三氟甲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美国专利(US 4008278)揭示了由邻氨基三氟甲苯为起始原料,经氯化合成2-氨基-5-氯三氟甲苯的方法,氯化反应分别可以在H2O2/HCl、Cl2/H2O、Cl2/CH3CO2H、Cl2/H2O/HCl和Cl2/CH3OH等五种体系中进行,氯化转化率为52~84%,2-氨基-5氯三氟甲苯的选择性收率为54~66%,氯化反应还生成0~25%收率的2-氨基-3-氯三氟甲苯异构体和20~34%收率的2-氨基-3,5-二氯三氟甲苯副产物。该方法的原子利用率为84%,但整体而言,合成效率低,副产物多。(2)日本专利(JP 60-130553)揭示了以贵金属Pd/C和Pt/C为催化剂,在吡啶和喹啉等抑制氢解脱氯助剂存在下,催化加氢还原2-硝基-5-氯三氟甲苯合成2-氨基-5-氯三氟甲苯的方法,在适宜的催化剂/氢解脱氯抑制剂条件下,加氢转化率可以达到100%,选择性达到98.1~99.8%,若加氢体系中不添加氢解脱氯抑制剂时,Pd/C催化加氢的选择性则下降至91.3%,若催化剂/氢解脱氯抑制剂用量不匹配条件下,加氢的选择性则下降至82.5~93.2%。该方法的原子利用率为84%,使用清洁的氢气为还原剂,合成过程对环境友好,但催化剂和助剂的用量配比要求苛刻,在实际应用中,涉及催化剂的套用时,用量配比不易掌控,使用贵金属催化剂使总制备成本高,添加助剂会使后处理操作繁琐,不易得到高纯度的目标化合物。(3)Whalley(J.Chem.Soc.PerkinTransation I,1949,3016-3020)揭示了以2-硝基-5-氨基三氟甲苯为起始原料,经重氮化、Sandmeyer反应和锌粉还原等步骤合成2-氨基-5-氯三氟甲苯的方法。该方法的原子利用率低(仅为26%),且重氮化和锌粉还原等方法对环境不友好,在产业化应用中不易实现清洁生产。以上合成2-氨基-5-氯三氟甲苯的三种方法中,后两种方法都涉及2-硝基-5-氯三氟甲苯的原料来源和制备,美国专利(US 2086029)揭示了混酸HNO3-H2SO4硝化间氯三氟甲苯合成2-硝基-5-氯三氟甲苯的方法,硝化反应在0℃至室温条件下进行,其中硝酸过量100~300%。叶娇等(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4,20,181-183)揭示了在硝酸与间氯甲苯和硝酸与硫酸的物质的量比分别为1.15∶1和1∶3.5的优化物料配比下,于35℃进行硝化反应,得到84.7%收率的2-硝基-5-氯三氟甲苯。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境相对友好的、高效简便的和总成本低的制备2-氨基-5氯三氟甲苯的合成方法。
为达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2-硝基-5-氯三氟甲苯在醇溶剂存在下,以改性骨架镍为催化剂,在80~120℃温度和0.5~1.5MPa反应压力下,加氢还原2-硝基-5-氯三氟甲苯制得2-氨基-5-氯三氟甲苯,所述的改性骨架镍是将骨架镍浸渍在含金属元素Mo的水溶液中制得的掺杂金属元素Mo的改性骨架镍,所述的改性骨架镍中金属元素Mo占总质量的0.5~3%,所述的金属元素Mo以钼盐的形态提供。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在密闭耐压容器中,2-硝基-5-氯三氟甲苯在醇溶剂存在下,加入改性骨架镍,通入氢气至压力为0.5~1.5MPa,于80~120℃温度,还原反应至不吸收氢气为止,反应液后处理得2-氨基-5-氯三氟甲苯,所述的改性骨架镍的用量为2-硝基-5-氯三氟甲苯质量的0.5~3%。
本发明所述钼盐为钼酸铵、钼酸锂、钼酸钠、钼酸钾或钼酸铷,优选为钼酸铵。
本发明所述醇为C1~C4的脂肪醇,优选为甲醇、乙醇、异丙醇或正丁醇,更优选为乙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02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