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内胎轮圈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61514.5 | 申请日: | 2007-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5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藤井博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藤井博美 |
主分类号: | B60C5/16 | 分类号: | B60C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卢业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胎 轮圈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摩托为主二轮自动车的车轮制造技术领域,是一种在辐条钢丝轮圈上开创性地安装无内胎轮胎的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无内胎轮圈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自从二轮自动车问世以来,在二轮自动车上所用的车轮主要有钢丝辐条车轮和模压车轮两种。钢丝辐条车轮具有一种古典美,再加上它弹性好,重量轻,比起模压车轮驾驶时稳定性能好等优点,所以,在二轮自动车中获广泛使用,连美国的巡洋快艇摩托、越野摩托至今还在使用钢丝辐条车轮。
但是,由于钢丝辐条车轮的钢圈上设置有固定钢丝辐条用的限位安装孔,不能保证密封,所以其上不能安装无胎轮胎,只能安装带内胎的轮胎。
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了专利文件1中所记载的《无内胎专用轮圈》(实开昭62-145801号公告)。在这种无内胎专用轮圈的钢圈上设置有一圈凹槽,围绕凹槽槽底的主壁钢板上焊设有一圈副壁钢板。这样,可以使“无内胎专用轮圈”的钢圈不会漏气,有效解决了在该发明的无内胎专用轮圈上安装设置无内胎轮胎后的密封性问题。但是,为了保证“无内胎专用轮圈”的钢圈密封性能,在主壁钢板和副壁钢板之间必须整圈焊接、且要求做到绝对无缝隙,这不仅焊接难度高、而且很费时和费力;此外,一旦副壁钢板焊接设置在凹槽槽底的主壁钢板上后,如果再要调节钢丝的松紧或更换钢丝的话,就必须把整圈的副壁钢板拆卸下来,然后再焊上去,那是一件很困难和麻烦的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确保钢丝辐条车轮不会漏气的无内胎轮圈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无内胎轮圈的制造方法如下:先在钢丝辐条车轮的轮圈钢圈主体的中间位置上设置一圈由槽底和左右侧壁构成的凹槽,在凹槽的槽底上按需间隔设置钢丝辐条的限位安装孔,在中间凹槽的左右内侧壁上分别焊接设置限位搭扣板,然后将较厚较宽的带状密封材料充填覆盖设置在整圈凹槽内及镶嵌设置在左右内侧壁和限位搭扣板之间的整圈环形空间内,由密封材料的中间部分封住安装设置在凹槽槽底限位安装孔上的钢丝固定螺帽周围的气隙空间,并由限位搭扣板扣住密封材料左右两侧的近边沿部分,制成整体密封的无内胎轮圈。
所述的密封材料采用即使受到轮胎的空气压力也不会变形的耐压材料。更具体地说,本发明的无内胎轮圈应用于二轮自动车上时,所述的密封材料,最保守的计算,每平方厘米至少要求能承受7公斤压力,最好是十公斤。所述的密封材料可以是橡胶、合成树脂,也可以是金属、木材等混合而成的合成材料。最好是抗折挠的、与限位搭扣板上的扣压弯头互扣密封、具有优良密封性能的硅酮材料。
所述的密封材料可以预先做成便于整圈镶嵌设置在钢圈凹槽内的圆环状或条带状。密封材料能被扣压限位在轮圈钢圈凹槽上左右限位搭扣板前部边沿之下,并且能整圈覆盖整个凹槽。
此外,本发明在制造工艺上要求限位搭扣板上的扣压弯头与密封材料紧密相扣,使密封材料紧紧地包围住凹槽里钢丝条的固定螺帽。
按照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无内胎轮圈具有以下几个结构特点:一、轮圈的钢圈主体的中间部位上设置有一圈凹槽,在凹槽的槽底上安装设置有若干个固定钢丝条的螺帽;二、凹槽的左右侧壁上设置有上带扣压弯头的弯凸状限位搭扣板;三、密封材料整圈充填覆盖设置在凹槽内,并由左右限位搭扣板上的扣压弯头可靠地限位扣压住密封材料的左右两侧的近边沿部分。
本发明的无内胎轮圈上所使用的密封材料,它的宽度最好比凹槽的宽度、左右限位搭扣板上的扣压弯头之间的间距略宽一些,虽然安装设置后会略显弯曲,但正好紧紧包围住突出的固定螺帽。
本项发明的轮圈所使用的密封材料与钢圈左右侧壁上的限位搭扣板之间用不着焊死,可以随意拆卸,并且能确保安装上无内胎轮胎后不会漏气。
本发明的专用轮圈上装配设置的无内胎轮胎,即使是使用在美国的巡洋快艇摩托、越野摩托上,也能确保不会漏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藤井博美,未经藤井博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15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膦烯配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下一篇:一种新的可水解鞣质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