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车轮制动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69347.9 | 申请日: | 200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0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西川丰;竹之内和也;加藤正家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T11/10 | 分类号: | B60T11/10;B60T8/3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腾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车轮 制动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车轮制动控制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机动二轮车的车轮制动控制装置,开发了所谓的“线传控制”形式的车轮制动控制装置,该形式的车轮制动控制装置电检测制动摇臂等制动操作部的操作量,根据其检测量和车辆的运行状态控制车轮。
作为这样的已有的车辆的车轮制动控制装置,已知有这样的车轮制动控制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车轮制动控制装置具有流路切换装置和液压发生装置;该流路切换装置切换制动液的流路;该液压发生装置根据电检测出的制动操作部的操作量和车辆的运行状态产生液压,由该液压对用车轮制动控制机构进行的车轮制动进行控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12680公报
下面说明专利文献1的图1和图3。
在图1和图3中,制动装置由制动操作部2、主缸3、流路切换单元8、液压调制器6、及一对制动钳4、4构成;该制动操作部2由制动摇臂构成;该主缸3由制动操作部2的操作产生制动液的液压;该流路切换单元8通过配管连接到主缸3;该液压调制器6通过配管连接到流路切换单元8;该一对制动钳4、4通过配管连接到液压调制器6。
在将上述流路切换单元8和液压调制器6安装于车身的场合,通过托架等安装构件安装于车架,该安装构件对流路切换单元8和液压调制器6是必需的,导致部件数量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改良车轮制动控制装置,从而减少部件数量,同时,使得在车身的搭载容易。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车辆的车轮制动控制装置具有制动操作构件、主缸、车轮制动机构、流路切换装置、流路切换装置、及液压发生装置;该制动操作构件由驾驶者进行操作;该主缸产生与该制动操作构件的操作力相应的液压;该车轮制动机构根据制动操作构件的操作对车轮进行制动;该流路切换装置设于主缸与车轮制动机构间,切换制动液的流路;该液压发生装置根据制动操作构件的操作和车辆的运行状态产生液压,由该液压对用车轮制动机构进行的车轮制动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在一个主体一体地设置由流路切换装置和液压发生装置构成的制动控制装置。
作为作用,以前分别由各自的安装构件将流路切换装置和液压发生装置安装于车身,但在本发明中,将流路切换装置和液压发生装置设于一个主体,用共用的安装构件安装于车身。
因此,安装构件的个数、将安装构件连接于车身侧的连接构件的个数减少,可减少部件数量,进而抑制车辆的重量增加,同时,可简化车轮制动控制装置。另外,随着安装构件的减少,安装工时也减少。另外,通过在主体形成连接流路切换装置与液压发生装置的流路,从而可省略以前的连接流路切换装置与液压发生装置的软管等连接构件,进而还可简化车轮制动控制装置的构造。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将成为液压发生装置的驱动源的促动器容纳于流路切换装置的宽度内。
作为作用,液压发生装置的促动器相对流路切换装置的突出量变小,制动控制装置变得小型、紧凑。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由电动机构成促动器,按电动机的回转轴铅直或接近铅直的状态而且回转轴的输出侧朝着下方那样的状态将制动控制装置载置于车上。
作为作用,例如在靠回转轴的下端侧地配置电动机的电刷、成为电刷的配对构件的换向器的场合,当从该电刷产生磨损粉时,使该磨损粉落下到下方。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流路切换装置具有第1电磁阀和第2电磁阀;该第1电磁阀对主缸与车轮制动机构间的流路进行开闭;该第2电磁阀对液压发生装置与车轮制动机构间的流路进行开闭;按各个的轴向相对地面水平或接近水平的状态安装这些第1电磁阀和第2电磁阀。
作为作用,进入到第1电磁阀和第2电磁阀内的空气容易排出。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制动控制装置中,在主体形成流路,同时使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集中到主体的单面侧。
作为作用,通过流路集中到制动控制装置的单面侧,从而使流路的长度变短,所以,流路的加工变得容易。另外,当将软管等连接构件从外部连接到这些流路时,可从同一方向连接。另外,为了形成流路,虽然需要主体的壁厚,但需要壁厚的部分仅为单侧,所以,可抑制主体大型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93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除醛封闭液
- 下一篇:焊锡炉溢锡孔对开型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