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维神经微电极的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71235.7 | 申请日: | 200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8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隋晓红;李莹辉;任秋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81C1/00 | 分类号: | B81C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神经 微电极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微机电技术领域的加工方法,特别是一种基于微机电加工工艺的三维神经微电极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许多神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的患者而言,传统的药物治疗等方法无法治愈神经损伤,与此同时,基于人工电子设备的神经修复方式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应用。作为人工电子设备与生物组织的接口部件,神经微电极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等神经修复领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人工听觉修复研究中,采用植入耳蜗的微电极直接刺激残存的听神经纤维,通过传导通路向大脑听觉中枢发放神经电信号,产生听觉反应。基于视觉传导链路的不同部位,视觉修复包括视网膜、视神经以及视皮层修复方式。借助于植入式神经微电极,目前的视觉修复研究结果表明,盲人已经具有光感,并且能够辨认简单的字母图形。运动功能修复是对生物神经-肌肉系统施加电刺激信号来替代原本由大脑或脊髓发出的控制命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和脊髓损伤等中枢神经疾病导致的四肢瘫痪或偏瘫等运动残疾,目前医学上采用功能电刺激(FES)的治疗方法,利用体表或皮下植入式微电极对肌肉施加电刺激从而恢复瘫痪病人神经肌肉功能,已经成功地被用来帮助瘫痪病人恢复手抓握、排尿、站立甚至走步的功能。多通道植入式神经刺激微电极阵列直接与生物组织相接触,是实现神经修复的关键部件。作为生物神经系统与人工电子设备的唯一物理通道,植入式神经微电极的性能优劣直接决定了神经功能修复的有效性,主要考虑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工艺制作的可行性。
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Peter Norlin等人在Journal of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微机械与微工程期刊)(2002年,12期,414-419页)上发表的(“A 32-site neural recording probe fabricatedby DRIE of SOI substrates”)(基于SOI衬底32记录点电极制作),该文中提出采用硅深刻蚀工艺制作硅微电极,具体方法为采用深度反应离子刻蚀(DRIE)技术确定电极结构,SiO2及Si3N4作为电绝缘层,其不足在于:制作的微电极为平面结构,绝缘层受工艺影响较大,易产生针孔,不利于体内的长期植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三维神经微电极的制作方法,使其采用SU-8胶的光刻和电镀技术相结合,制作体内植入式多通道微电极。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一,清洗硅片,以硅片作为衬底,采用PECVD(等离子化学汽相淀积)方法在硅片的抛光面生长底层SiO2,底层SiO2用于电隔离金属合金层与硅衬底。
所述硅片,为N型或P型单晶硅。
步骤二,在底层SiO2上依次溅射金属钛和金,形成金属合金层,并刻蚀出金属互连线、压焊点和与接触圆点,压焊点用于电连接微电极与外界电路,接触圆点用于在电镀液中电镀生长圆柱形金属柱。
步骤三,在金属合金层上采用等离子化学汽相淀积方法生长顶层SiO2,顶层SiO2绝缘金属合金层,并采用缓冲的HF酸溶液刻蚀顶层SiO2,暴露出压焊点和接触圆点,并采用光刻胶填充压焊点。
步骤四,在接触圆点上旋涂SU-8胶,并通过光刻与刻蚀工艺,形成圆柱形孔,其侧壁为SU-8胶,并采用光刻胶填充压焊点。
所述光刻,为近紫外光光刻。
所述圆柱形孔,其高度为100μm-1mm。
步骤五,在圆柱形孔中电镀生长金属,最终形成金属圆柱,采用显影方式去除压焊点中的光刻胶,暴露出压焊点。
所述电镀,分别以外部电镀金属板和接触圆点作为阳极与阴极。
所述电镀金属板,是指在电镀圆柱形孔内金属时,电极外部的阳极板。
所述电镀,是指先电镀铜,后电镀金。
步骤六,对上述步骤得到的电极进行清洗,得到三维神经微电极。
所述清洗,是指采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12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