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强氧化锌薄膜蓝光发射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77789.8 | 申请日: | 200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2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兴旺;游经碧;范亚明;屈盛;陈诺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3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氧化锌 薄膜 发射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增强氧化锌(ZnO)薄膜蓝光发射的方法。
技术背景
氧化锌(ZnO)是一种重要的II-VI族宽禁带、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室温下其禁带宽度为3.37eV,激子束缚能为60meV,被认为是继ZnSe、GaN之后的又一种新型光电材料,是短波长发光二极管和半导体激光器的最佳候选材料,在信息储存和显示,光通信,半导体白光照明,医学以及生物等高科技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是当前半导体材料科学与器件研究的热点。目前人们已能运用分子束外延(MBE)、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和磁控溅射等方法制备出质量较好的ZnO薄膜,其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谱也都有报道。但ZnO本身缺陷以及半导体材料共有的高折射率等特点,使得即将走向市场的ZnO基蓝光发光二极管和其它已经商用化的发光二极管一样,面临发光效率不高的问题,完全取代当前照明荧光灯遇到困难,也必将阻碍ZnO基发光二极管和激光器实用化的发展,因此提高ZnO的蓝光发光效率是ZnO基发光器件完全实用化、高效化中的重要一步。
利用金属表面等离激元与发光材料发射光之间的共振耦合,可使发光材料带间辐射复合速率加快;同时借助具有一定粗糙度的金属薄膜表面将等离激元耦合成光,可以达到增强光发射的目的。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尝试利用这种方法来增强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发光效率,如Okamoto等在InGaN量子阱上引入粗糙的Ag薄膜后,表面等离激元增强发光导致室温下光致发光强度提高了14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强ZnO薄膜蓝光发射的方法,以解决当前制备ZnO薄膜缺陷过多,导致蓝光发射效率不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增强氧化锌薄膜蓝光发射的方法,其通过制备ZnO/Ag复合结构薄膜,利用Ag表面等离激元与ZnO带间发射间的共振耦合,使ZnO带间辐射复合速率加快;同时借助具有一定粗糙度的Ag薄膜表面将等离激元耦合成光,以达到增强ZnO薄膜带间的蓝光发射,同时有效地抑制ZnO薄膜中缺陷导致的绿光发射。
所述的增强氧化锌薄膜蓝光发射的方法,其所述制备ZnO/Ag复合结构薄膜,是使用三靶射频磁控溅射系统制备ZnO/Ag复合结构薄膜,其包括如下步骤:
1)以Si(001)单晶片为衬底;
2)用99.99%的高纯Ag靶作为金属Ag薄膜沉积的溅射靶;
3)用99.99%的高纯ZnO陶瓷靶作为ZnO薄膜沉积的溅射靶;
4)采用ZnO/Ag双层结构,第一层沉积Ag,第二层沉积ZnO。
所述的增强氧化锌薄膜蓝光发射的方法,其所述生长ZnO/Ag复合结构薄膜的装置三靶射频磁控溅射系统,其背景真空度为1×10-5Pa,各磁控溅射靶能够独立的控制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各个参数。
所述的增强氧化锌薄膜蓝光发射的方法,其所述4)步中,沉积生长时的衬底-靶的间距d为50-80mm。
所述的增强氧化锌薄膜蓝光发射的方法,其所述4)步中,第一层沉积Ag时,衬底温度为室温;工作气体为99.99%的高纯氩,工作气体压强pAg=1.0-2.0Pa;溅射功率WAg=20-80W,沉积Ag所用的时间tAg=5-40min。
所述的增强氧化锌薄膜蓝光发射的方法,其所述4)步中,第二层沉积ZnO时,衬底温度TZnO=400℃;工作气体为99.99%的高纯氩,工作气体压强pZnO=1.0-2.0Pa;溅射功率WZnO=40-90W,沉积ZnO所用的时间tZnO=30-80min。
本发明方法利用这种Ag表面等离激元增强机制,可以将ZnO薄膜的带间的蓝光发射强度提高约50倍。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适用广泛、实用性强等特点,不仅能增强ZnO蓝光发射,而且也能广泛应用于其它半导体发光材料以及其它类型的发光体。
附图说明
图1为依照本发明实施例在Si(001)衬底上沉积10min的Ag薄膜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图片;
图2为依照本发明实施例在Si(001)衬底上沉积10min的Ag薄膜的反射光谱;
图3为依照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ZnO/Ag复合结构薄膜的X射线衍射(XRD)谱;
图4为依照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ZnO/Ag复合结构薄膜和ZnO参考薄膜室温光致发光(PL)谱的比较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77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