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膳食纤维棒及其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79727.0 | 申请日: | 2007-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1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白厚增;杨则宜;焦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康比特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1/308 | 分类号: | A23L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朋飞 |
地址: | 100069北京市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膳食 纤维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品及其加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减肥等 需要补充膳食纤维的人群的膳食纤维棒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膳食纤维,尤其是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饱腹、减肥、润肠通道、 排毒和预防糖尿病等功能,尤其适用于“三高”人群和追求健康美丽 的女性。可溶性膳食纤维在消化道内能与胆固醇结合,阻碍中性脂肪 和胆固醇吸收,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而且在结肠内被微生物 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从而产生降血脂的作用。可溶性膳食纤维延缓 胃的排空时间,减少并延缓葡萄糖的吸收。可溶性膳食纤维不被人体 消化,在胃中吸水膨胀,产生饱腹感,抑制食欲,且润肠通便,利于 减肥。
然而现代社会中,对各种谷物的加工过细,造成摄入的膳食纤维 量大大减少,导致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肿瘤等生活习 惯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我国推荐的膳食纤维每日摄入量为 25~35g,而2002年全国居民膳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膳食纤维 每日摄入量仅为12.0g,仅达到推荐量的35~48%。
补充膳食纤维有利于维持机体健康,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泛认 可,相应的,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强化膳食纤维的食品,如高 膳食纤维饼干、高膳食纤维面条和面包等,然而为了保持产品固有的 感官特性,膳食纤维的添加量受到了限制,膳食纤维的添加量基本都 在2%以下,很难达到补足膳食纤维的目的。因此,开发高膳食纤维 含量的食品,用于补充日常膳食中的不足,从而有助于降低“三高” 等疾病的发生率,也为减肥人群提供了一种低能量的代餐食品,摆脱 饥饿感。
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和对膳食纤维作用的日益认可,必将为口 味好、食用方便的膳食纤维棒的流行提供契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口感好、性状稳定、膳食纤维含量高 的食品,以满足各类人群补充膳食纤维的需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一种膳食纤维棒,其是经过烘 焙制成。
本发明的一种膳食纤维棒,其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
膳食纤维物质 15~30份;
蛋白粉 10~30份;
糖醇 10~20份;
起酥油 2~10份。
所述的膳食纤维物质为可溶性膳食纤维物质。
所述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物质为魔芋粉、聚葡萄糖、菊粉、阿拉伯 胶中的一种或多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功能性,尤其是产生饱腹感方 面,明显优于不溶性膳食纤维。
所述的蛋白粉为乳清蛋白粉、鸡蛋粉、大豆蛋白粉、花生蛋白粉、 奶粉中的两种或多种。
所述的糖醇为山梨糖醇和/或麦芽糖醇。糖醇作为甜味剂,由于 糖醇在体内很少能够被利用,降低了产品的能量,因此方便糖尿病人 和减肥人群食用。
所述的原料还可以包括20~50重量份的小麦粉、0~20重量份燕 麦片、0.5~2重量份的泡打粉。
本发明所述的纤维棒,其特征在于,其含有10%~25%的膳食纤 维,还含有10~20%糖醇、10~20%蛋白质。
一种制备本发明所述的膳食纤维棒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按照上述重量份的原料,将膳食纤维物质、蛋白粉、小麦粉、 燕麦片、泡打粉等粉料拌和均匀;
b、按照上述重量份的原料,称取起酥油,加热熔化,与糖醇和 水混合后,与步骤a中的粉料搅打和匀;
c、成形;
d、在150℃~200℃烘烤5~15分钟。
本发明的膳食纤维棒膳食纤维含量在10%以上,每日食用150 克左右,就能基本满足人体对膳食纤维的需要量。
本发明的膳食纤维棒还具有以下优点:
1、膳食纤维含量高,产品饱腹感、润肠通便等功能效果明显。
2、由于采用烘烤的加工方法,使得终产品口感松软、性状稳定。
3、采用糖醇作为甜味剂和粘合剂,甜度适中,而且降低了产品 的能量。
4、添加鸡蛋蛋白、乳蛋白、花生蛋白、大豆蛋白等蛋白质,营 养更加均衡。
5、市场上多数产品为冲调饮用的产品,相比之下,本发明的产 品味道更加丰富、口感好,而且避免了膳食纤维糊口等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康比特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康比特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797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